据报道,继第一轮母婴安康行动计划完成后,广州今年将继续启动新一轮计划。新计划除了整合全市产科、儿科医疗资源布局、引导社会资本办儿童医院,还提出依托高校增设儿科专业或委托高校“订单式”培养更多儿科医生。
看来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终于引起重视了。去年12月14日,中山三院岭南医院贴出告示限制急诊儿科服务,仅收治危重症患儿,原因就是儿科医生短缺,而这家医院也成为广州首家因缺儿科医生而限制急诊儿科的医院。随后接二连三又有好几家医院取消或限制儿科夜诊。在1月下旬结束的广东省两会上,儿科医生短缺成为会场内外的热点话题,有政协委员甚至举着“少司命”(《芈月传》中儿童健康掌管者)的牌子,呼吁关注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短缺,即便是我这个外行也觉得可以理解——给小儿看病太难了:沟通不畅、病情反复、治疗不易,而且现在差不多个个都是独生子女,命比金贵,医护人员时刻受到来自患儿父母或其他亲属的种种压力;兼且收入不理想、工作强度大,按时吃个饭都成奢望,我认识的一位儿科医师说她一天的时间都零敲碎打成以分钟计,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不人心思动呢?而且据说高校还不再设专门的儿科本科专业,使儿科医生失去了稳定的来源。一方面纷纷离职,一方面缺少稳定的兵员补充,双管齐下,怎么可能不短缺呢?
儿科医生短缺绝对不是一件好事,这点为人父母者都非常清楚。何况现在放开二孩,外加流入城市的人日益增多,将来对儿科医生的需求量只会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采取种种措施来应对、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应时之举,我们也乐观其成。
但那毕竟事属长远,眼下的一些问题恐怕也要抓紧解决,比如儿科医生护士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等,这些似乎更为急迫,因为人员已经在流失,而需求却日益旺盛,必须先将现有的医护人员留住,不要再出现儿科限诊这种可怕的局面。
另外我觉得社会也应给儿科医护人员更多的关注、关爱和理解,不要动不动就“腹诽”他们,甚至恶语交加、挥拳相向。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面对那样的稚口病患和旁边一圈儿急迫的亲属,你会怎么样?说实话看到那些捏着患儿的小手努力寻找细细的血管输液的护士,很多时候我真替她们捏一把汗。相信他们吧,他们的心跟你一样急迫,巴不得孩子早日痊愈。
2016年2月19日《新快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