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韩志鹏前天晚上报料说广州官方约租车“如约的士”已经悄悄内测长达两个月了,韩委员也是内测参与者。有媒体记者向广州市交通部门获悉,“如约的士”确实在内测中,待成熟后将面向社会开放。
按照交委的计划,“如约的士”要经过三个阶段的测试:内部测试、媒体测试、社会公测,时间在今年上半年。韩委员参加的这次应该属于内部测试,参与者一部分是多次通过广州市交通服务热线96900电召出租车的市民,一部分是广州交通系统的工作人员,还有一部分是像韩委员这样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知后面的媒体测试、社会公测还搞不搞。不管怎么说,经过多次爽约以后,“如约”这回看来要如约了。
看到这样的消息,我首先想到的反而是前段时间再成热点的互联网专车,也许未来或官方心目中的互联网专车就是“如约的士”这样的吧:车辆和驾驶员都必须取得营运资质并接受相应的规管,比如车辆八年报废、人和车都归属于某个出租车公司,等等。较之传统出租车,就是多了一个互联网运用:开发了一个“如约”APP,方便大家叫车。相较于互联网专车的所有人与所有人的互联、互助,“如约的士”只能说是所有人与部分人的互联,这部分人就是取得了营运资质的那部分人。显然这并不符合互联网的特点和精神。
曝出“如约的士”正在进行内部测试的时间节点也殊堪玩味。交通运输部是10月10日公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时间一个月,正好在征求意见即将截止的时候曝出了广州进行“如约的士”内部测试的消息。“如约的士”也属于网络预约出租车,但较之于互联网专车,“如约的士”大约是最符合交通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各种要求的。
韩委员说了“如约的士”的各种好,比如车型多、实惠、支付形式比专车多,尤其是,“如约的士”比互联网专车有安全保障,“不像互联网专车,不少司机是兼职的,‘如约的士’全是出租车企业专职的约租车司机。由于司机为专职非兼职,故搭乘时能让乘客有安全感。”当然也有不足,“最大的问题,和传统出租车一样,‘如约的士’早晚高峰叫车没保障。”
我觉得最后一句才说到了点子上——正是因为打车难,才催生了互联网专车的蓬勃发展啊!否则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市场?如果我们同意“互联网+出租车”的缘起就在于打车难,而这个“如约的士”却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早晚高峰叫车没保障”的现象,那么请问我们辛辛苦苦花这么多钱搞出这么一个“如约”到底有什么用?你提供的车没保障,又如何阻止得了互联网专车的无孔不入呢?
现在只是内部测试,如果正式推向社会以后依然如故,那就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这个问题了。
2015年11月9日《新快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