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广州发改委组织召开天然气价格改革听证会,引发全城热议。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现了两份民调,一份是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的《天然气价格改革谨防决策粗糙》,说在本次天然气价格改革中,阶梯用气量该由谁、用什么方法制定,有没有实现节能减排的环保效果,谁受益、谁受损,以及目前是不是改革时机,这些都是市民高度关注的问题,应谨慎行之,并根据调查说8成民众不赞成实施天然气调价。而广东省省情民意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恰恰相反,他们的调查显示有7成多民众对天然气调价持赞成态度。
都是民调,而且都言之凿凿有数据为证,该听谁的呢?
我认为从程序上说,发改委两份民调都不听,应该听听证代表的。原因很简单,听证会,当然得听听证代表的。当然从理论上,听证代表可以参考那两份民调,但最终的意见表达却属于听证代表自己,也就是说,他们对这样的民调事先要经过取舍、筛选。前天的听证会我作为听证代表之一也参与了,根据我的观察,大家似乎并没有拿这两份民调说事。
有网友则表示对于7成支持调价的调查数据只想“呵呵”,质疑调查的科学性。的确,根据我们的经验,凡是这类调价,比如涨水费、污水处理费、电费、停车费等等,公众的态度几乎都是一边倒地反对、质疑,甚少有表示支持的。而省情中心却说这次有7成民众支持天然气调价,的确跟我们过往的生活经验有些不符。当然我们也没有任何证据进行腹诽或其他想象,出现这样的反差或许只是因为取样或研究方法的不同吧。
这次广州天然气调价,争议的焦点差不多都落在气量、气价上面。大家普遍认为不管是方案一还是方案二,居民用气的第一档气量偏低,不说跟北方城市比(他们冬天长用气多),在珠三角城市中,广州的气量是最低的,甚至比深圳低了差不多一半。有听证代表甚至引申出广州的“气量”是不是太小了,跟广州一直以来的身份、地位不相配了。
再就是气价。两个方案的第一档气价维持现有水平不变,都是3.45元/立方米,但第二档、第三档就高了一些,也就是说如果居民用气量超过了第一档,就要用贵价气了。这点也引起了大家的争议,认为国际油价气价都在下降,而且燃气公司还在盈利,为何还要涨价?
原本以为听证会会现场表决,结果却没有,发改委官员只是说会将大家的意见带回去好好研究,“15天内将本次听证会的笔录、听证报告一并上报市政府审批”,并且表示增加气量的问题也正在考虑,有媒体因此预测第一档气量或会提高。最终的结果要等到正式的调价方案公布以后才知道,那时我们就可以知道听证代表们的意见被吸纳了多少,也能够从侧面反证出那两份民调到底孰是孰非了。
2015年10月29日《新快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