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发表了一篇讲述“广州公共观察”的文章,题目叫“‘刺儿头’联盟”,颇引起了一些反响。
“广州公共观察”成立于2012年,缘起于广东那年发布的《关于广东省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这个《方案》极大地降低了社会组织的门槛,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之外,一般的社会组织可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一次跟苏少鑫吃饭,我们商量可否成立一个社会组织,将一些经常来往又“志趣相投”的人联合起来?“广州公共观察”就此诞生,只不过没有去登记,因为发现还是需要很多条件,满足不了,干脆就成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好在有微博,可以作为一个平台,也是个纽带,于是就注册了一个“广州公共观察”的微博。
“广州公共观察”有几个特点,一是这些人本来就很熟,经常在各种场合碰面,今天是你跟他,明天又是他和他,所以一说要成立这个“联盟”,几乎是“一呼百应”。
再就是这些人在广州本来就很有影响,都是些活跃的意见表达者,比如律师朱永平,广州的媒体经常就公共事件中的法律问题采访他,我在认识他之前,早已通过各类媒体接受了他的“普法教育”。信力建也是如此,他是个企业家,却对历史文化公共事务非常热心,同时还是个知名博主,博客访问量之大令人咋舌,影响很大。其他人也都是如此,几乎广州的每一个公共事件都有来自他们的声音——有些人甚至自己就是公共事件的主角,比如王则楚之于洛溪大桥收费、孟浩之于择校费和39号文、赵绍华之于广深高速服务区公益诉讼,等等。
说是“联盟”,却没有任何成文的章程之类,当然也没有任何的“封官许愿”,苏少鑫是个纽带人物,大家嬉笑间就封他做了“秘书长”。比较有点像规则的,大约就是“一票否决”:对任何事务,只要有一个人否决就作罢。很多人都被否决过,但没有产生任何龃龉不快。
另外一个与其说是规则,还不如说是大家的默契,那就是平和理性、就事论事。价值立场和思想观念每个人都是有的,但都深潜于内心,只是通过对一些具体的事事物物的分析得以呈现——而且那还不是目的,目的只是将这件事的道理讲清楚;而讲道理也不是为了服人,纯粹就是表达;如果一定要说到彼此的互动,也无非是分享、交流而已。要说影响,有件事倒很值得一说:“广州公共观察”成立的当年就获得了腾讯大粤网颁发的“2012年度广东影响力年度责任人物”,委实让人惊喜不已!
中国正在转型,而且这转型早从当年李鸿章喟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已开始,至今未已。以中国之地广人稠、积习深远,转型谈何容易!志存高远、挥斥方遒者代不乏人,却也需要有人跬步千里,从眼前的点点滴滴做起,慢慢以一砂一石之力对中国社会之转型有以助力。这既是我们的共识,也算是我们的行为准则。
有人对我们冠之以“公民问政”,或许吧,因为所谓政治也无非就是“众人之事”,本不该那样神秘,也不应那么神圣。只要你一本初心,不追求旁门左道,作为现代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你早晚也会关注并介入到政治生活中去,因为那不过就是我们日常须臾不离的社会公共生活而已。
正如“冰点周刊”那篇文章所说,我们真的很庆幸是在广州,迄今为止我没听说有人受到过什么打压,也没听到有人遇到麻烦,这当然得益于广州政府的开明,我们完全不讳言这一点。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一个有序的社会,一个组织化程度相对高的社会,较之那种一盘散沙、混乱无序、贪戾无度的社会,是不是更加容易治理?特别是在暴政日损、权利主体意识日益的当今之世。对话、沟通、协商,这些肇端于“上古三代”的所谓理想盛景,或许真的可以实现呢。
而我们,将继续观察、思考、参与。
曾德雄
谨识
2014年10月17日,广州
(《问政广州》,王则楚、苏少鑫主编,羊城晚报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