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交委做好本分才是理性选择

(2015-07-31 09:04:53)

                                  

      近一两年“互联网﹢”绝对是个热门,现在看来这个热门不仅仅停留在口头,而是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只要互联网﹢到哪里,都会搅动那里的一池春水。都说互联网会重新梳理一切、改变一切,现在看来此言绝对正确。

      最新的例子当然就是“如约巴士”了。一个月前,作为定制公交先行者,互联网企业“嗒嗒巴士”进入广州市场,已开通线路72条,发展超过4万用户。一直做专车的滴滴快的也宣布将投入5亿元发展定制公交“滴滴巴士”,未来计划服务范围拓展至广州。约一周前,广州市交委旗下的定制公交产品“如约巴士”上线试行,目前开通了9条线路。

又是一石千层浪,惹来满城热议。前面的“如约”约租车还没扯清楚,现在又来个“如约巴士”,真让人应接不暇。不同的是,约租车一直不见有约,但“如约巴士”却已“静鸡鸡”在运行了。如此低调大约是吸取了约租车的教训,免得事先张扬引来一片口水。但也正因为太低调结果很多人不知道,导致约的人少,为免亏本只好爽约,结果又引来另一阵口水,真是左右不是人。

我觉得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互联网公交好不好了——当然好了,通过大数据匹配,大致相同的时间地点,一车就解决了,省时省力,环保方便,百利无一害,有什么不好呢?这其实是互联网的优长在公交出行上的运用,跟专车什么的性质一样。

问题只在于交委旗下的公交公司要不要去做这个事?当然如果公交公司做得好,让人们都能享受到私人订制那样便捷舒适的公交出行,也未尝不可。但是它们有这样的人力财力吗?有互联网公司那样的现代人文理念、营销策略吗?这是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如果做不好,既烧钱又经常爽约,是得不偿失的。

有人质疑公交公司烧的钱纳税人也有份,这其实还是在担心烧钱的效果。任何一项市场活动在前期都是要有成本投入的,如果投入有产出、有回报,那当然没问题,说不定投入越多越好。但如果投入都是打水漂,有去无回,人们当然要质疑了。

我认为交委旗下的公交公司要做的还是满足市民的基本公交出行:多点班次,不要那么挤,不要等那么久;线路合理,不要绕那么多弯,不要走那么多路;补贴到位,不要费那么多钱;再就是基本的安全得到保障。做到这些就已经善莫大焉了。至于那些新潮的互联网公交,就交给那些新潮的互联网公司吧,你是做不过他们的,也完全没必要跟他们一争高下。他们会抢占市场?怎么可能!这么多的人,怎么可能个个出行之前都拿个手机去私人订制?不做没面子?那就更加没必要了,满足市民基本的出行比什么都有面子。

认清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本分,这就是最理性的选择。

 

 

                                                     2015年7月31日《南方都市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