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南方都市报推出问策献计广州旅游系列报道,全面剖析广州旅游业的产业机构,重构旅游版图,邀请专家学者、业内人士为广州旅游转型升级建言献策。总体来看广州旅游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与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支柱产业”的目标相去甚远。
我一直认为广州不是一个玩的地方。这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广州有什么,二是人们来广州干什么。前者涉及到广州的旅游资源,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广州缺乏让人不来遗憾一辈子的自然旅游资源。至于历史文化方面,不错,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广州这方面的资源可以说非常丰富,异彩纷呈。但广州文化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地域性,外地人根本不了解,以我的经验,来广州之前,只知道黄埔军校和五羊雕塑——这也是我来广州以后立即想要去看的地方,再就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三元里,其他如陈家祠、西关大屋、南海神庙什么的一概不知。而旅游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行为特征,那就是“慕名”——只对那些听闻过并产生向往的东西感兴趣。而听闻并向往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全民共同文化记忆,比如刘三姐、岳飞、华清池,等等诸如此类。一方面缺乏著名的自然资源,一方面缺乏为人们广为知晓的全民共同文化记忆,广州凭什么吸引大家来玩呢?
但每年却有无数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广州,却不是来玩的,而是来做事的——无数人揣着事业生活梦想来广州,无数人也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要玩人们不会想到广州,但要做事追求梦想,很多人却马上想到广州,这就是广州的城市特质,也是广州旅游面临的实情。
面对这样的局面,广州旅游计将安出?我认为就不要花那么多钱去组团外出推介了,推介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好好地服务好在广州打拼的这成千上万的人——包括广州本地人和所谓的来穗人员,让他们在打拼之余能够各得其所地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养足精神,再上战场,比什么都好。比如海珠湖,在那里走一圈乡音不绝于耳。前不久跟一些老乡去南沙百万葵园玩了一下,都很高兴。这就很好了,按照这样的路子再去发展提高一下就更好了。
说到发展提高,前几年我们做过一个“广州文化走出去”的课题,其中提到广州文化应该走向非洲,同时大力引进非洲文化,一方面服务于在广州的众多非洲人,促进广州非洲文化的交融,让他们在广州也能有归属感、融入感、认同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打造“看非洲,到广州”的旅游品牌,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广州一睹非洲的狂野激情。可惜有关领导认为非洲人给广州的社会管理带来很大问题,不宜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云云。
总之,立足本土,做好内功,少些急功近利,多点长远谋划,或许才是发展广州旅游的正确思路。只有将自己的事做好了、把自己的人服务好了,才能真正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良好效果。
2015年4月24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