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广州市内各民办初中接力“小升初”招生,数万名小六生奔赴各校,竞争为数不多的民校入学资格。据说今年是民校最后一年笔试招生,从明年起所有学校的小升初均通过面谈招生,数万小学生赶考这样蔚为壮观的景象或是最后一次了。
但愿如此!
但是说实话我心里还是有点小疑惑,为什么呢?差不多每年这个时候,媒体都会大量充斥这种小升初连场赶考报民校的报道,其规模之大、竞争之激烈,几乎不亚于高考、中考。持续了多年的这么一个“运动”,可以如此轻易地戛然而止?这正是我的疑惑之所在。
人们趋之若鹜的当然不是那种真正的民校了——地处城乡结合部或远郊、一溜排的黄色校车、拥挤的孩子、各种各样的校园,而是名校办的民校——名牌的公办学校,另外办一所学校,一般冠以“实验学校”的名头,按民办学校的规章招生。
这样的学校之所以吸引众多家长和学生,是因为其教育质量——说白了就是升学率。根据我的亲历,这样的学校中考成绩的确远超一般的学校,因为背后好歹有个名牌学校在支撑。而对于众多的家长和学生来说,公办的名牌学校毕竟学位有限,而那些一般的学校又不愿意进,只好想方设法进这样的(名校)民办学校。
这难道有什么问题吗?名校有资源,社会有需求,你情我愿、一拍即合,简直是天作之合!问题只在于一个“理”字:名校的“名”,靠的是公共财政堆砌而成,结果你现在拿这个“名”进入市场赚钱,凭什么?也许有家长说我有钱、我愿意!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原本是不应该、也不需要出这么多钱就可以享受那些名校教育的!
这类名校民办的“伪民校”问题其实讨论过多次了,舆论也屡次质疑,好在政府有关部门也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今年4月份广州市教育局一位领导透露广州将出台民办教育实施意见,对于备受关注的名校办民校问题,“预计在年底拿出方案,明晰学校姓‘公’还是姓‘民’。”这就对了!我先建议一下:对这类名校办的“民校”,要么一律转回公办,作为名校的某个分校,按公办学校招生;要么名校彻底退出,成为真正的民办。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理顺关系,真正地明晰学校是姓“公”还是姓“民”。切不可舍不得放手,既想这样又想那样,鱼与熊掌兼得,那是不可能的。
归根结底,政府还是应该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满足社会需求。客观地说这些年广州各级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一些诸如名校集团战略、学区联动互助机制、教师优化配置等等举措,比如我较为熟悉的丹桂里小学、天香街小学早在多年前就变成了小北路小学的不同校区,应该就是这些举措的一部分,实际效果我相信还是有一些的。但这些始终是在存量上做文章,于增量着力似乎不多。至于其他一些措施,比如取消小升初考试、高中指标到校等等,似乎都是一些较为末端的办法,总不如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那么靠谱。
2014年7月1日《新快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