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广州将实施冰鲜鸡试点,实施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冰鲜上市”的模式,试点区域包括番禺区大学城片区、天河区珠江新城片区、荔湾区(除芳村外)及越秀区。日前记者走访了一些试点片区,发现尽管部分市场已有区级牵头部门到场踩点、调研,但总体上大家还是按兵不动,甚至至今仍有不少试点区域肉菜市场没接到通知,不管是档主,还是市民,都问题一箩箩,而对于这些老百姓比较关心的话题,至今未得到有关部门的正面回应。
广州向来“无鸡不成宴”,而且一定要吃现宰现杀的生鲜鸡,现在一下子要将生鲜鸡改成冰鲜鸡,借用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针对香港的说法,市民就要改变“食活鸡的文化”——谁都知道,文化这东西是最难改变的,来一场革命都不行。
但改变应该是大势所趋的了,一是各类禽流感频发,而且研究表明禽流感的确跟“禽类暴露史”密切相关,主要是批发市场和菜市场。再就是城市越来越现代,那种血淋淋水沥沥、一地鸡毛的火热场景,确实更适合出现在更“天人合一”的乡野村落,而不是现代都市。
怎么改变?市民固然难以想象用冰鲜鸡去煲老火靓汤、做白切鸡,但说实话,如果市场上只有冰鲜鸡,也只好如此了,慢慢就会习惯的了——以广州人对吃的专注和讲究,说不定会发展出新的冰鲜鸡菜式呢,否则何来“食在广州”的美名!
真正有问题的是另外一方面,就是这只鸡在上餐桌之前的这一路行程:养殖、供应、生产、配送、销售,可以说,终端从生鲜变成了冰鲜,那么前面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跟着变化,真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说一只鸡、千条线,并不算夸张。
现在市民的一些质疑,可以说就伴随着这只鸡的一路行程:为何未公开招标就选中三家供货商?同样是入口,广州冰鲜鸡的加工标准可否跟供港冰鲜鸡一样?冰鲜鸡的运输可否跟香港冰鲜鸡的运输一样丝丝入扣、没有一点罅漏?转卖冰鲜鸡,涉及到成本的增加、客源的流失等等,档主的利益如何保证?还有,现在只是试点,隔壁市场就有生鲜鸡卖,全面铺开以后还会有走鬼,不管来路正不正,生鲜鸡一定会继续存在是肯定的,如何跟他们竞争?……
这才是眼前最急迫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但是很遗憾,离5月1日只剩几天了,没有人来给个说法,档主们依旧蒙查查一头雾水,甚至是“卖一天算一天”。而当记者去政府有关部门去寻求答案的时候,却遭遇踢皮球:从农业局到食安办,到经贸委,兜了一圈又被踢回到农业局——这不是一个现代城市政府应有的组织水平和工作作风。
从生鲜到冰鲜,对社会的运作模式其实是个巨大的冲击、改变,牵扯到方方面面,绝非一纸命令就可以凑效,也绝非短短几天工夫就能够坐言起行的。如果不能收回成命设立适应期,就应该赶快制定出详尽的实施方案,对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有清楚明晰的指引,并且派人深入到试点区的各个点去指导实施,否则到头来落得一纸空文,对政府公信力又是一个打击,毕竟时间已经不多了。
2014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