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终将消逝的城中村

(2013-05-24 11:46:08)

  

      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都市里的村落情怀”,说的是一些外来打工者在城市的旮旮旯旯营造一个个独立封闭的小空间、移植了遥远故乡的乡土生活,虽然清贫,却也有别样的自在和惬意。此次旧话重提,则是因为广州的一个又一个正在或即将拆除的城中村,最新的是泮塘村——尽管有关部门不认为它是“村”。前天,涉及千年古村落泮塘村改造的西关文化广场项目的规划公示结束,有关部门对规划进行了微调,将保留50多栋原建筑,村民不想搬走,将可原地留守。

      一个又一个消逝的城中村真叫人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实话说,城中村不拆不行——准确地说,不改造不行。记得有位广州领导曾经将城中村比作毒瘤,话是夸张了点,却也有他的道理:广州的城中村,阴湿、无序、杂乱,魅影重重,危机四伏,套用一句官话:产生了很多治安和环境问题,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很多难题。何况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剧,高楼环伺中的城中村变得寸土寸金,哪里还容许你享受那样铺张奢侈的空间!

      但几乎每一个城中村都大有来历,都有悠久深厚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俗、风情、风貌,所以几乎每一个城中村的拆除,都引来一片哀鸣、扼腕叹息,更有人携长枪短炮去留下最后的记忆。其间还夹杂着一些拆迁补偿的利益纠纷,有的甚至演变成公共事件,闹出了人命。过去、现在、未来,文化、经济、社会,往复交织,纠缠不清,一个又一个城中村的拆和建,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个生动画面和写照。

      这次要改造的泮塘村,历史更悠久、资格更老、文化资源更丰富,比如著名的“泮塘五秀”是一早就听说过的。好在有关部门说了,“泮塘村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要在“保持原貌、保持肌理”的基础上对古村落进行抽疏,打造既有原住民、又有旅游景观的景点。但愿能够各得其所: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提升;历史文化资源得以保留——至少还能够让我们“追远”;政府也通过这项目那项目盆满钵满。

      但冲击和变化不可避免。村民阿丽就说了,在泮塘村“真的住得很舒服,是指心里的舒服。一出门就有人与你打招呼,什么都可以聊,关系好得不得了。”这正是我们念兹在兹、魂牵梦绕的乡土村落情怀,可是轰隆隆的钩机正一点一点地在毁灭这样的情怀,将我们逼入到一个全新的陌生人社会。进程是如此迅疾,以致我们还完全来不及做好准备,还完全没有建构起陌生人伦理、还完全没有学会如何跟陌生人相处和打交道,就像另外一个泮塘村民黄生说的,“以前住在外面,有次我向邻居打了个招呼,推着婴儿车的女人马上把孩子抱起护在怀中,转身就走,我竟被当成坏人了。”因为陌生,所以畏惧、戒备,而且孤独。

      如何才能重拾“心里的舒服”?我觉得我们自己心智的养成固然重要,政府也责无旁贷,原因无他:中国模式的重要一条就是政府垄断资源:什么都给你了,不靠你靠谁?

                                             


                           2013年5月24日《南方都市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