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日报》对广州的实体书店经营状况做了一个调查,最典型的是广州民营书店的领军者学而优书店,在最辉煌时期一度达三十多家分店,但最近几年,学而优关闭了很多店面,最后只剩下五家分店。而据总经理陈定方女士介绍,近期还准备关闭一家。
这真是让人一声叹息。
书店曾经是很多人的精神家园,有事没事都爱去看看。记得读书的时候中大东门外有个读者书店,晚上经常去那里逛逛,哪怕不买书,去看一下也好,在那里也总能遇见熟识的师友。东门斜对面还有个树人书店,那时已经开始特色经营了,卖书之余还卖些茶、咖啡什么的。之后就是学而优的异军突起,以其高、精、尖、齐的社科类图书而闻名。那时这类书店在全国蓬勃兴起,著名的如北京的风入松、上海的季风书店等等。广州幸亏有了学而优,才并不输给北京、上海,真的是给广州争了光。
但慢慢地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毫无疑问,这变化几乎完全拜互联网所赐。根据我的经验和观察,有了网络以后人们的阅读方式真的不同了,纸质的阅读越来越少,而代之以越来越多的网上阅读,而且基本上是短平快式的快餐式阅读。如此一来,书的需求就大幅度减少了。
然而对书店打击最大的还不是阅读方式的改变,而是网上书店的出现。以我个人来说,这几年买的书,好多都是在机场候机时买的,消磨时间的目的远远大过阅读。如果真要买书,就网购。像广州购书中心、北京路新华书店、古籍书店、学而优,已经有好几年没去过了——以前可是三天两头要去逛逛的。
趋势不可阻挡,现实也日益残酷,实体书店也在谋求新的出路,按照陈定方女士的说法,“实体书店不会坐以待毙,绝对会尝试转型自救。”而且也已经开始尝试多种经营的模式,经营的方向和策略也在大幅度调整,比如深入社区,走社区化的道路,在大型的社区中精耕产品,开展如阅读分享会、群体读书活动、专题故事会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凝聚人气,寻找核心客户,从而做好自己的销售,等等。我非常愿意乐观其成,不要使广州失去学而优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此外,我也注意到学而优近期请了很多知名学者来讲座,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方式,让读者与作者面对面,各自相得益彰。另外,书店有没有可能跟出版社合作自己策划出版一些图书?这也算是多元化经营的一种吧。还可以考虑培养一些核心读者,以其为核心组建各式各样的读书会,定期开展各类读书活动,交流阅读经验体会,将阅读真正扩而充之成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活动——毕竟,都市人是越来越迷茫和孤独了。
书店自己的努力是一方面,政府是不是就该袖手旁观呢?我觉得不应该,因为书店即便是个经济实体,但其本身其实是带有相当多公益属性的,它培养人们的情操、提升城市的品位、展示城市的风貌,等等,这些无形的价值其实并不输于有形的价值,比如税收什么的——恐怕还更大。国外的书店在享受什么样的优惠政策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在纽约最著名最繁华的45街46街,是允许街头摆摊的,但前提条件是只准卖艺术品,并且享受很多的税收优惠——政府对文化艺术的扶持可见一斑,想必书店也是如此。我们可不可以也制定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呢?毕竟,对一个城市来说,书店绝不仅仅是书店,何况我们还号称要培育世界文化名城!
除了一些政策方面的优惠,书商也建议图书价格立法,其背景还是网上书店的冲击。网上书店几乎都属于庞大的资本运营,是整个资本运营的一部分,所以才可以六折入货、四折卖出。这样的冲击是单纯售书的实体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无法抵挡的。我是外行,但也感觉里面似乎存在不正当竞争,其后果就是扰乱市场秩序,最终的后果还是要消费者来承当,按照陈定方女士的说法,“如果实体店越来越少,网店的议价能力就会越强。同时,现在很多出版商为了应对网上书店的低折扣要求,把书价定高了,买单的还不是读者?”我觉得国家有关部门是时候关注这个问题了。
总之,书店是很多人的精神家园,更是无数人的成长驿站,一个没有各式各样的书店的城市是无法想象的,政府如果真的重视文化,就不可忽视了书店尤其是曾经给城市长了脸面的民营书店这一块。
2013年5月24日《南方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