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广州市政府提出在越秀区东山口片区建设广州“医疗城”,正式的名称是广州健康医疗中心。日前,广州市规划局正在就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发展规划项目进行公开招标。
     
记得当时消息刚公布的时候,引起了社会的一些争议,主要是东山口片区集中了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省医、中山一院等都在那里),为什么还要好上加好地建设“医疗城”?为什么不将“医疗城”建到那些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方去?还有就是东山口片区是典型的闹市都会区,人口高度密集,如何承载得了一个“城”?
     
我觉得这些争议都很有道理。当然争议归争议,政府还在按照计划“稳步推进”,印象中似乎也没对这些争议做个回应什么的。由于政府没有回应,我们也只能自己揣摩了。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国的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经济,也就是GDP;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我曾专门请教过经济学专业人士,政府投资一是见效快,二是可控);而投资需要有名目,于是才有无数的这“城”那“城”,“医疗城”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而已。
     
由于目的主要在发展经济,所以事务自身的目的性往往就被旁置,与公众的需求也因此而经常脱节、错位。比如“医疗城”,将资源投入到医疗资源薄弱的地方无疑更合理、更符合事务自身的目的性要求。现在的这种做法,只能说是只符合政府的目的性诉求:寻找项目进行投资,产生GDP,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有人担心东山口是老城区,周边道路交通可能无法承受未来的交通压力。对此,招标文件特别提出,中标方需对道路交通规划进行专题研究,包括规划道路的调整、公共交通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停车场设置、院际交通连接等内容。我觉得这些其实还是次要,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老城区的居民怎么办?记得去年越秀区在讨论新型城市化时,有人说寸土寸金的老城区比如北京路用来住就太浪费了,要将他们“挤”出去。现在建“医疗城”,会不会也将东山口的居民“挤”出去?果真如此的话,除了再次感到个体在庞大的国家体制面前的渺小和尊严丧失,还能有什么呢?——怎么一个国家体制居然会让他的民众时常感到渺小、无力、挫折、受辱呢?
     
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希望政府在其自身的目的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并且其融合交叉越多越好。尤其是,广州市政府刚刚审议通过了《广州市重大民生决策公共意见征询委员会制度(试行)》,规定凡是关系市民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的重大民生决策事项,原则上应成立公众意见征询委员会,从决策动议开始便征询民意。“医疗城”毫无疑问属于“关系市民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的重大民生决策事项”,难道不应该成立一个“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公众意见征询委员会”?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3年3月15日《新快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