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终于要限行外地车了。前日下午,广州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公告,将于4月19日举行“限外”方案听证会,公众可通过报名、选出代表的方法参加听证。不过,听证会将只征询对“限外令”的意见和建议,不对方案的执行进行表决。
这真是一件很怪异的事,一面在搞珠三角一体化、年票通用、广佛同城,一面在“限外”,这两者之间的悖谬如何解释?
我的第一感觉,“限外”是“限牌”的后续动作。去年广州突然抛出“限牌令”(我觉得说“限”并不准确,是拿出一半拍卖一半摇号),令一些人措手不及,很多广州车主于是转而到周边城市比如佛山、东莞上牌,使“限牌令”的执行大打折扣。作为跟进或弥补,于是又有了这次的“限外”:我不让你进来,看你怎么上外地车牌。
当然这只是我的“小人之心”,跟很多事一样,官方是不会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的,给出的理由无非还是缓解交通拥堵、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等等,跟“限牌”一样。可是你想想,外地车又能添得了多少堵呢?就像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的,“抽样时间内外地车牌流量占总数的10%左右,但是也很难说限外之后,市区交通车流量就会下降10%。”这就像夫妻吵架,一方给出的不是真实的理由,你跟他争辩半天都是白费功夫。
因为“限牌”扯出了“限外”,“限外”又会扯出什么?我觉得这是大可探究的。公告明确了不受“限外令”约束的外地车辆种类:执行任务的军车、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持道路运输证件的客运车辆(不含租赁小汽车)、港澳号牌、使领馆号牌车辆。可是公务车呢?广州是省城,每天会有多少外地公务车要进来?难道一个外地市长的专车也不让进?当然公告说了,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外”,可是如何才能拿捏得准这个时间?还有就是,要付出多少人力物力去围追堵截啊!这不是更进一步提升了社会的运作成本吗?……总之,我感觉“限外”会导致很多其他的后遗症,有些可能是我们现在都还无法预知的。
这次“限外”不像上次“限牌”那样突然抛出,要举行一个听证会。可是听证会只能提建议,不能否决,这叫个什么听证?听证代表15名,其中10名摇号产生,那另外5名呢?他们可占了三分之一哦,而且还都是一些有身份的人,比如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如何确保他们的公正性?
不过也有一个亮点,那就是申请人没有地域户籍限制,这意味着受限外令影响的佛、莞、深等地市民均可以申请。因此我也呼吁这些城市的市民赶快来省城参加听证会,毕竟你们才是真正的利益相关者——再不来就“限”了。
2013年3月21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