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海心沙现象”
(2012-12-15 09:50:52)
标签:
杂谈 |
应该说,市民广场的规划符合公众的期待,代表的是民意。而且这样的民意还进入了政府的决策,获得合法地位。但政府后来却一次又一次背离自己的初衷,改变当初的决策,全然不顾失信于民,以致陈扬老师的一篇议论干脆就以“海心沙,还信啥”为题。
或许正是因为失信于民,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左支右绌、遮遮掩掩,理不直气不壮。期间关于海心沙的规划讨论也曾数变,一直没个定论。但不管怎么变,就是不愿意变回最初的市民广场——民意和官意的扞格不入,在海心沙这块小小的土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曾经展现了广州辉煌成就的海心沙,没想到亚运会后展现的却是这个,这恐怕是当初的决策者们都没有想到的。
政府的利益驱动自不待言,事实上,政府如此强烈、顽固的利益驱动,其动机十分了然:投入这么多的钱,总不能不产生效益;寸土寸金的珠江新城,总不能让这么大的一块“肥地”就这样“荒废”——总之是要靠海心沙来赚钱。至于再不合理再不合法,也“睬你都傻”。
于是才有民意与官意扞格不入的“海心沙现象”。
民意应该成为公共政策的主导吗?在民主已经成为绝对的政治正确的今天,这似乎已经不需要再作任何论析了。但为什么如此显明的道理,却总是难以落实、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呢?我想,这正是“海心沙现象”提出的课题。
答案在哪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