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的“海心沙现象”

(2012-12-15 09:50:52)
标签:

杂谈

                                      

      海心沙又成城中热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反正每次海心沙稍有动静,一定会引发全城热议。这次引发议论的,是海心沙要变身为观光酒店——官方的说法是MICE产业(包括会议、奖励旅游、大型企业会议、活动展览)。

      道理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再去说什么合理性合法性我觉得都有点多余了。经过这么多次的讨论,我觉得海心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现象了,很期待有心人能够将围绕海心沙的历次讨论汇编成册,一定洋洋大观。此外,海心沙其实还是个很不错的选题,可以做出很好的博士论文,角度可以是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甚至还可以是历史、文化。

      这个现象的核心议题是:民意如何进入公共政策的决策?海心沙最早的规划是市民广场,后来经过了很多次变迁,但没有一次成为市民广场,及至最近的所谓“MICE产业”,以致有人总结说“海心沙离市民越来越远”。

应该说,市民广场的规划符合公众的期待,代表的是民意。而且这样的民意还进入了政府的决策,获得合法地位。但政府后来却一次又一次背离自己的初衷,改变当初的决策,全然不顾失信于民,以致陈扬老师的一篇议论干脆就以“海心沙,还信啥”为题。

或许正是因为失信于民,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左支右绌、遮遮掩掩,理不直气不壮。期间关于海心沙的规划讨论也曾数变,一直没个定论。但不管怎么变,就是不愿意变回最初的市民广场——民意和官意的扞格不入,在海心沙这块小小的土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曾经展现了广州辉煌成就的海心沙,没想到亚运会后展现的却是这个,这恐怕是当初的决策者们都没有想到的。

政府的利益驱动自不待言,事实上,政府如此强烈、顽固的利益驱动,其动机十分了然:投入这么多的钱,总不能不产生效益;寸土寸金的珠江新城,总不能让这么大的一块“肥地”就这样“荒废”——总之是要靠海心沙来赚钱。至于再不合理再不合法,也“睬你都傻”。

于是才有民意与官意扞格不入的“海心沙现象”。

民意应该成为公共政策的主导吗?在民主已经成为绝对的政治正确的今天,这似乎已经不需要再作任何论析了。但为什么如此显明的道理,却总是难以落实、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呢?我想,这正是“海心沙现象”提出的课题。

答案在哪里?

 

 

                                                                 2012年12月14日《南方都市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