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语录》注译(四)(注译人:万安飞)
(2020-06-26 21:35:40)
标签:
陆九渊万安飞象山语录 |
七
“动容周旋中礼[1],此盛德之至[2]”,所以常有先后。
【注释】
[1]“动容”两句出自《孟子·尽心下》。动容:是“举止、仪容”的意思。周旋: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礼记·乐记》:“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陆德明释文:“还,音旋。”孔颖达疏:“周谓行礼周曲回旋也。”中礼:合乎礼仪。《礼记·射义》:“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
[2]盛德:品德高尚;高尚的品德。《易·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译文】
举止、仪容和进退揖让都符合礼的要求,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因为这是最高的境界,不容易达到,所以人要达到这种境界常常有先有后。
八
“言语必信,非以正行[1]”。才有正其行之心,已自不是了。
【注释】
[1]“言语”句出自《孟子·尽心下》:“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意思是言谈语言必然诚信,并不是为了端正行为。君子行为于法度,只是遵守命运的安排而已。
【译文】
《孟子·尽心下》说:“言谈语言必然诚信,并不是为了端正行为。”一个人,如果只是因为为了端正自己的德行,才萌生出讲诚信的心思,这种心思已经不对了。
九
古人皆是明实理[1],做实事[2]。
【注释】
[1]实理:真实的道理。《朱子语类》卷七四:“看来只是一箇实理。”
[2]实事: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实事也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汉·王充《论衡·对作》:“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语,说虚妄之文。何则?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也。”
【译文】
古时的人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做的都是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的实实在在的事。
一0
近来论学者言[1]:“‘扩而充之[2]’,须于‘四端’上逐一充。”焉有此理?孟子当来[3],只是发出人有是四端,以明人性之善,不可自暴自弃[4]。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当恻隐处自恻隐[5],当羞恶[6],当辞逊[7],是非在前,自能辨之。又云:当“宽裕温柔[8]”,自“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自“发强刚毅”。所谓“溥博渊泉,而时出之[9]”。
【注释】
[1]论学:论说学问。《礼记·学记》:“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孔颖达疏:“论学,谓学问嚮成,论説学之是非。”
[2]“扩而充之”: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扩:扩展。扩大范围,充实内容。四端:孟子主张性善论,故提出四端说予以论证。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另外,孟子也将“四端”比作人的“四体”,比喻人性中的善如同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孟子认为认识到善的本性就需要将其发扬光大。端:事情的起因。此指人性、道德观念的萌芽等。
[3]当来:原来;起初。《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今河北之干戈甫定,朱温之兇燄犹存,大王遽即大位,殊非当来弔伐之本意,天下谁不解体乎?”
[5]恻隐:同情,怜悯。《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
[6]羞恶:对自己或别人的坏处感到羞耻厌恶。《孟子·公孙丑上》:“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集注:“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
[7]辞逊:言辞谦逊。
[8]“宽裕温柔”、“发强刚毅”:语出《礼记·中庸》第三十一章:“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意思是宽裕温柔,足以容纳天下的事物;发奋图强刚正有毅力,足够可以执掌政局的;齐国庄重中肯正义,足够被人尊敬的。这是指圣人的两种品德:“宽裕温柔,足以有容”,这是圣人的仁德:宽广而不狭隘,优裕而不急迫,温和而不惨刻,柔顺而不乖戾,足以容蓄天下,包容万物。不狭隘,不急迫,不惨刻,不乖戾,宽广为怀。“发强刚毅,足以有执”,这是圣人的义德。仁义之道,上条是仁,这条是义。能奋发而不废驰,强健而不畏缩,刚断而不屈挠,果毅而不间断,则足以操守执持,而不为外物所夺。
[9]“溥博”句:语出《礼记·中庸》:“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孔颖达疏:“溥,谓无不周徧;博,谓所及广远。”意思是智慧象不断涌动的泉水,时时涌出。渊泉:深泉。比喻思虑深远。
【译文】
近一段时间以来,有讲学的人说:“可以用扩展人心空间的方法来达到充实人心内容的目的。但是必须在仁义礼智四种端绪方面逐一扩展。”哪里会有这样的道理呢?孟子最初提出的人有仁义礼智四种端绪,只是以此来说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做人不能说话不遵守礼义,自己残害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我认为,人只要保存本心,那么就自然能够明白道理。在应该同情怜悯的时候就自然地会同情怜悯,在应该感到感到羞耻厌恶,应该言辞谦逊时,眼前的是是非非,自然而然能够分辨得非常清楚。先生又说:只要保存本心,《礼记·中庸》里提及到的圣人两种品德,在应该“宽裕温柔”的时候自然会“宽裕温柔”,容蓄天下,包容万物。在应该“发强刚毅” 的时候自然会“发强刚毅”,奋发而不废驰,强健而不畏缩。这就是《礼记·中庸》中所说的“智慧象不断涌动的泉水,时时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