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语录》注译(五)(注译人:万安飞)
(2020-06-26 21:34:30)
标签:
陆九渊万安飞象山语录 |
一一
夫子问子贡曰[1]:“女与回也孰愈[2]?”子贡曰:“赐也[3],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4];赐也,闻一以知二。”此又是白著了夫子气力[5],故夫子复语之曰:“弗如也[6]。”时有姓吴者在坐,遽曰:“为是尚嫌少在。”先生因语坐间有志者曰[7]:“此说与天下士人语[8],未必能通晓[9],而吴君通敏如此[10]。虽诸君有志,然于此不能及也。”吴逊谢[11],谓偶然[12]。
【注释】
[1]夫子: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2]“女与”句:此句及下文之事,见《论语·公治长》。女:假借为“汝”。你。《诗·魏风·硕鼠》:“三岁贯女。”回: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愈:较好;胜过。
[3]也:可作停顿讲,也可作叹词讲。望:通“方”。比较。《礼记·表记》:“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
[4]以:连词,承接。
[5]著:明显,显著;突出。此指白白浪费。
[6]弗如:不如。也:语助词。
[7]有志:有志向;有志气。《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8]士人:士大夫;儒生。泛称知识阶层。
[9]通晓:透彻地了解。
[10]通敏:通达聪慧。
[11]逊谢:谦让辞谢。
【译文】
孔子询问子贡说:“你与颜回两个人来比较,哪个更优秀呢?”子贡回答说:“我啊,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他啊,明白一件事后,可以推知出十件事。我呢,明白一件事,只能推知出两件事。”这个回答真是白白浪费了孔子教诲他的许多心血和功夫,所以孔子又对他说:“你的志向和修学功夫是比不上颜回啊!”说这话的时候,有个姓吴的人也在座,这个姓吴的人急忙站起来为子贡辩解说:“子贡大概是因为自己学识嫌少的原因才这样说的。”先生借这个故事告诉在座的人说:“这位姓吴的的说法和见解对天下儒生来说,他们不一定能够透彻地理解。但是这位姓吴的就是这样通达聪慧。在座的各位虽然都是有志于学业,但在这一点上却是比不上此人的。”这位姓吴的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后,谦让辞谢地说自己只是碰巧说中了要点。
一二
【注释】
[1]属望:期望。《后汉书·李固传》:“既拔自困殆,龙兴即位,天下喁喁,属望风政。”
[2]磨礲:亦作“磨垄”或“磨砻”。磨练。语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据其未生,先其未形,磨砻砥砺,未见其损。”
[3]“予一以贯之”: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语本《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贯:贯穿。之:代词,代“道”。
[4]曾子:名参(sh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5]门人:弟子。《礼记·檀弓下》:“子思哭於庙,门人至。”郑玄注:“门人,弟子也。”
[6]筑室:建筑屋舍。《诗·大雅·緜》:“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7]深恩:大恩。
[8]鲁:愚拙,蠢笨。《论语·先进》:“参也鲁。”何晏注:“鲁,钝也。曾子性迟钝。”
[9]知德:懂得道德。《论语·卫灵公》:“子曰:‘由 ,知德者鲜矣。’”《国语·周语下》:“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謫,则可以知德矣。”
【译文】
子贡在孔子所有的门生之中,才能最高。因此孔子对他的期望也高,对他的磨练也最用力。比如“予一以贯之”的学术道理,孔子单单只传授给子贡和曾子两个人。孔子去世后三年,为孔子守孝的弟子们都因守孝期满而回家了。子贡却返回来,在孔子墓地边建筑屋舍,独自一人守墓三年然后才回家。这是因为孔子对他的磨练极其用力寄以厚望,子贡为了报答这份大恩才这样做的。假如当年子贡经过磨练得道,他的成就岂是曾子所能够比得上的?颜回去世后,曾子尽管愚拙,蠢笨,仍然磨练得道。这是因为子贡聪明反而被他自己的所牵累,最终也没有能磨练得道。
一三
子贡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1]”,此是子贡后来有所见处[2]。然谓之“不可得而闻”,非实见也[31],如曰“予欲无言[4]”,即是言了。
【注释】
[1]“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语本《论语·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意思是子贡说:“老师讲诗书礼乐的道理,我们听得到;老师讲人性与天道的言论,我们很不容易听到。”
[2]见处:见地;见解。宋·许顗《彦周诗话》:“僕尝三復玩味之,知前辈观书,自有见处。”
[3]实见:犹言真知灼见。
[4]
“予欲无言”:语本《论语·阳货篇》:“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译文】
子贡说:“(孔子)讲人性与天道的言论,我们很不容易听到。”这是子贡后来才获得的见解。然而,他所说的“不可能听得到孔子人性与天道的言论”,并不是真知灼见。比如孔子就说了“我不想再说话了”,实际上就是已经说了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