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大峪高跷会

(2013-02-24 20:32:02)
标签:

大峪村

高跷会

妙趣横生

现挂

仙鹤

分类: 故乡札记

忆大峪高跷会

 1966年以前,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我的故乡大峪,都走会。我看的最多是高跷会,因为我的先父是高跷会的,饰丑鼓。我稍大点,都是我替父亲扛着高跷,父亲拿着绷腿上会的。
  大峪的高跷会创为于清同光年间,距今己有一百多年了。是京西较早的花会。盛于清民,衰于文革。其发起人有郭玉福
陈五福李长水等人。其中五福公是我的六世祖。高跷会的全称京都顺天府宛平县大峪村万福太平秧歌童子圣会京西有不少村子都有秧歌会,三家店井等村也有,但有的是地秧歌,有的虽也踩跷,但较矮。大峪的跷会尊唐明皇为祖师,奉碧霞元君,因此其会址在村中的娘娘庙。入会的人似乎基于一种信仰。也有的人,弱多病,许到会里的。其实也是基于信仰。不少人家世代在会,以我们家为例,我的爷爷,父亲,叔父都在秧歌会。家里人就没有参加少林会的了。
   高跷会共有十二个角色,分别是头陀,公子,樵夫,郎中,二羔,老坐子,渔翁,渔婆,两个敲锣的,两个打鼓的。头陀扮象似带发僧,手执双棒,脸谱如京剧的净角。走会时,他是指挥,三棒走,两棒演,一棒换曲牌。他的一段唱词,可以说是对角色的一个介绍
陀头和尚勇来耍公子的飘,老坐子挤眉弄眼玩得高,渔翁老儿行事稳,打柴的樵夫下了山腰。卖药的先生胎里坏,渔婆大姐把头包。打锣的姐姐风流卖,打鼓的哥哥乐迫遥。二羔挎着荆筐把妈找,到家好跟妈妈撒娇据老人说,这十二个角色是十二个妖怪.被收服后.玉帝让他们每年正月到民问赎罪,于是他们上元时节载歌载舞.取悦于民,救赎己罪,于是便有了走会的习俗。
   儿时我看到的高跷,服装华丽,扮相俊俏,脸谱精美,舞蹈婀娜,歌声高亢。美极了!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了。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二五叔扮的公子,一个鹞子翻身,一个苏秦背剑,那个漂亮,奎山大哥从三层八仙桌跳下,走起跷来那洒脱,极有仙风道骨。富森大哥饰郎中,唱词多,我记忆最深的是讽刺好吃懒作的一段
我家有个馋老婆,东家串,西家挪......妙趣横生,百听不厌。景叔饰老坐子,现场抓哏,妈妈的二羔.......妈妈叫二羔干嘛呀?动物园的大门没关好吧?妈妈,这话怎讲啊?小猴子都上树了”。原来,山有顽童上树看会,景叔看到了,现挂,得了一片彩,孩子们也从树上下来了。郭德刚有这彩么?
     我的先父,走了二十多年会,
饰丑鼓。从上世纪40年代直到文革前。1980年代恢复走会他还打鼓,但己不能走跷了。我至今记得他的脸谱,是以鼻为身的一只飞翔中鹤。他唱词不多,只有和樵渔翁的一段对唱。但他对会里的唱段烂熟于心。1980年代,在北京市群众文化馆工作的,我的乡党,曹乃文先生曾找我的父亲去录唱段。曹先生与我父亲年龄相若。1930年代未大学毕业,热心民间文化遗产。高跷会的同仁大多年近古稀,又是乡党,都很热心。我那时在市里上班。回家时看到老父亲顶着凛冽的寒风去录音,心疼地劝父亲不要去了,父亲只是摇摇头。
      最让我难忘的,1989年先父病逝。我回家奔丧。从远处传来了久违高跷会的锣鼓。是父亲们的老伙伴吊唁来了。他们在先父灵前敲打锣鼓,鞠躬默哀。我跪在灵前陪祭。会里饰樵夫的刘家二大爷,拉起我的手说
小子,起来吧。别太难过喽。我和你爸爸,玩了一辈子。说着,呜咽了,眼里含着泪花。我至今难忘。甚至手上还有二大爷手的余温。可惜,二大爷也做古了,大峪村也没了。高跷会前几年在杜槐老先生的努力下,刚有点眉目,走会的地界也不好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又到二月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