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篇》林语堂
(2018-10-11 21:30:45)
标签:
自考现代文学散文林语堂言志篇 |
分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
【考核要求】
1. 识记作者的散文集《剪拂集》、《大荒集》等。
2. 简析作者在本篇所述之“志”的含义。
3. 分析本篇作为“闲适小品文”的风格特点。
【提示】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人。早年留学美国和德国,20世纪30年代主编《论语》等流行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言志篇》便是此时的作品。1935年以后在美国用英文写作大量作品介绍中国文化传统。晚年回到台湾定居。散文集有《剪拂集》、《大荒集》、《无所不谈》等。
文章的题目是《言志篇》,但前半部分并非言志,而是以调侃的态度探讨何谓“志”,讥讽常人“言志”的虚伪、矫饰和现代人被物欲蒙蔽的矛盾心理。文章开头即引出孔子言志之“近情”,批“方巾气”言志之“不近情”,发出今人虚假、天真丧失的感叹,追求自然率真生活观初显。接着文章笔锋一转,引入古希腊圣人代阿今尼思的故事,转入议论,道出现代人言行矛盾、心灵不安的尴尬。但文章接下来却又明确了阿氏的做法在今天的不可取,即繁复的“欲愿”在今天已是人生中普遍的问题,现代人已经不可能摆脱现代物质文明的牵绊。这一切为把文章推到高潮准备了充足的底劲。下半部分则变含蓄、曲折的文势为娓娓而谈的直抒胸臆,分八点阐发了“个人理想”。
文章所言之“志”一反严肃正经,贴近物态人情,把日常人生和情感乃至是琐碎的细枝末节提高到“志”的位置,呈现的是一个亲近自然、无拘无束、自由不拘、认真工作、潜心读书而又注重人情美好和感官享受的“言志”主体,沉淀千百年来文人陶冶心性、生活艺术化的文化内涵。可见,作者对“欲”的理解主要是指追求心灵空间丰盈,它固然附着在物质之上,但绝不可为物质、名利所囿。作品通过对这些人生愿望中蕴含的丰厚、闲适、自由、雅致的名士气的抒写,表达了对现代人浮躁、空虚的生活状态的鄙夷不屑,浸淫着对生命、生活本身的关怀与爱。最后一句“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以及“生来自带”或者挣来“做自己”的本钱),彰显了个人主体性的绝对地位。
文章是闲适小品的典范之作,行文平和,讥讽和批评又不失节制,极富幽默感;旁征博引,才思敏捷‘用语“文言中不避俚语,白话中多放之乎”,足以表现林语堂的风格与特色。
(吃饱了才能有幽默感,不再争夺了才能想起节制体面;有气度而又不失幽默不容易,在尔虞我诈、挣扎生存之后,还能记得站起来擦干净嘴角、整清爽衣袖并说声“谢谢”才是更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