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月)
(2018-06-11 16:53:30)
标签:
教学反思数学反思 |
分类: 教学反思 |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回首这个月的教学,又有了很多的收获,也有了很多的反思。这说明,一个老师的成长,真的离不开实践和反思。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数学教学已经接近了尾声。通过这一个月的教学,发现数学真的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教学,更是一种建立在小学阶段数学总体结构上的一种教学。
没有学习的基础,就没有学生现阶段学习知识的掌握。单单拿这一册的数学来说,学生在第二单元对于因数、倍数只有掌握好了,对于后面要学习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分数领域的通分、约分、分数的加减法才能够掌握。而学生没有把因数和倍数掌握好的,在进行后面学习的时候,就显得困难了许多。这也让我不禁的认识到,在教学分数的意义的时候,有没有足够的去唤醒他们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候的记忆?在学习分数加减法的时候,有没有唤醒他们三年级学过的简单运算?有了这些质疑,才发现,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没有去调查学生以前知识掌握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失责。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尽量的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提前让他们去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尽量的让他们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
在进行通分、约分,以及分数加减法的时候,感觉有点儿吃力。学生呈现的一种情况就是,在学习相对应的知识的时候,去考核,学生掌握的是比较好的。而隔了一段时间,那些知识就变得模糊了,有的同学甚至会质疑,前面的知识我们学了吗?
这也让我不禁的去反思《数学课程标准》里的一句话:“数学知识的教学,应当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丰富的、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其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这让我反思,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是不是更多的让学生去记忆和模仿,而没有深刻的去掌握知识最根本的含义?没有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他们遗忘的速度才会这样的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去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明确数学知识的产生,只有这样,他们得到的知识,才是亲自经历的知识,记忆起来,也会是比较轻松,遗忘的速度也不会这样快了。
五年级下册中《打电话》、《找次品》都是优化类的知识,对于这一类的知识,我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寻找最优的方式,由平均分到不平均分,让学生去体会解决知识的不同方式,让学生打破思维的常规,学生一步步的去经历了优化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我们组比第二组少了一分钟!”“我们组比他们组少称了一次!”课上学生高兴的欢呼,看到他们的表现,站在老师的角度,我是很欣慰的。这说明,他们融入到了这一节课中,融入到了这一节课的知识中。体会数学学习乐趣的同时,也经历了数学一步步的优化过程,进而找到了最优化的方式。只是他们对于数学知识规律的提取缺乏方式的引导,他们会做,却有点儿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这也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多引导他们去说,让他们在会做的基础上去阐释自己的方法。
通过一个月的数学教学,我觉得今后对于数学的知识应该这样教:
1、多创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体会知识的形成,收获成功的乐趣。
2、把课堂教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烦人主体,而老师只是对他么进行方向上的指导和引导。
3、站在小学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上去教学,明确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是什么,明确现阶段这一节课和以前学习的知识的不同,进行有目的的教学。
4、增加课堂的深度,不仅让学生指导这一节课的数学知识是什么,更要让他们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最好是一个数学知识的产生就是从生活中产生,而又是回归到生活,让学生做到乐学数学,乐用数学。
5、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活起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本节课的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学习任务既是给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探究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在课外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目的和现实还有很大的差距,站在教师的岗位上我也才不到一年的时间,身为老师的阅历太少,这也就造成了很多的弊端,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的去解决。这也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