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月)

(2018-06-11 16:51:53)
标签:

教学反思

数学反思

分类: 教学反思

数学从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如今已经学习到了第四单元的最简分数,通过最近的教学,分别有如下反思:

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PPT演示把边长1dm的小正方体,切割成边长为1cm的小正方体,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这是教材上的安排,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我又从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让学生从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长入手,结合前面所需的长度单位的换算:1dm=10cm,让学生得到等式: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月)=1dm×1dm×1dm

=10cm×10cm×10cm
=(10×10×10)×(1cm×1cm×1cm)

=1000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月)

通过观看大正方切割的过程和转化长度单位的计算,学生能够通过感官和计算对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有了很好的把握。这让我意识到,知识的教学,应该是看和算的有机结合,发挥学生动脑的同时,也应该和学生原来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分数的意义这一节课,由于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的认识了分数,所以这一节课,实际上是对分数的再认识,这一节课的内容,我先呈现了学生之前学习的分数,分的是一个物体,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呈现出了4个苹果,让学生从4个苹果中引发思考,给我们的是多个物体,如何去表示出1/4来?通过对于知识的复习,学生很快的就能够意识到要把四个苹果看做一个整体,这样对于单位“1”的教学和学生的理解就变得水到渠成了。通过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让我意识到,数学的知识,不是老师强行的灌给学生,而是学生有所动脑之后,自己的体会。而老师站在讲台上,就要充分的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真的是有感而发,由理解而会,只有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个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

3、分数与除法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我都是采用的让学生动手画图的方式,让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等量关系,同时又给出了多个相等的例子,让学生在多个例子中找出规律。从具体到一般,抽象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分数与除法可以这样的联系,原来分数还可以变身,变成分子分母比较大和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形式,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加强了学生对于学习分数的兴趣。在结合西游记中有趣的事情,学生能够通过数学知识去创造出一个个的小故事来,这就显示出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我学习数学,原来和生活有这么密切的联系,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数学和学生实际的联系。这不禁让我有所思考:孩子们学习数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知识单纯的去教会他们知识,还是让他们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学会了知识,然后再回到生活实际?这样一个类似于返璞归真的做法,是不是才是学习数学本应该具有的节奏?

这些是能够通过具体的一节课引发出来的反思,而通过一个月的教学,发现自己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首先,站在三尺讲台成为一名老师才不到一年的时间,积累的经验还有限,所以在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有好几次,觉得上课的时候设计这样的环节就已经足够,可是真正在课堂上去讲的时候,会发现原来一讲,会有这么多的漏洞。这就说明,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没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就想当然的以为学生会是按照我的思路去回答问题,而没有想到,学生的答案和我设想的答案要偏离那么多。

其次,课堂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上完课之后,回想自己上课的过程,发现有很多地方说的话不够严谨。还有就是课堂的气氛调动不足,课堂上有效的表扬次数太少,身为老师的我,还是在课堂上说的太多。而这些,都是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

最后,教学的深度不够,只是单纯的去教授知识,对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延伸还不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