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08心理学研究什么——心理现象(以医生诊疗活动为例)

(2013-06-29 19:13:38)
标签:

医学心理学

创建

姜乾金

国家级精品课程

心理现象

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尽管在其它文字中,我会对心理学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作一些争论性的讨论,但从实际研究或临床工作的角度,心理学的内容还是比较清楚的,它纵向研究人的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等心理过程。横向研究各种各样人的心理活动的差异即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

上述“知”、“情”、“意”和“个性”等心理现象都与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关,在医学心理学中,这些概念都很重要。为便于读者特别是医学工作者阅读全书,下文将以某医生(D)给一位疑难病人(P)做诊疗为例,简单介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人格)等有关基本概念。

(一)认知过程

D要给P下诊断,首先需要通过耳听、眼看、鼻闻、手触摸等详细而全面的临床检查来获取诊断信息,这个过程中D便有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活动。

从反映论的角度,感觉(sensation)被定义为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感觉是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相当熟悉的概念,包括视、听、味、温、痛、触压、运动觉等,但心理学对感觉的关注较之生理学和医学有其特殊的侧重点和内容。心理学更关心感觉的基本心理特性,如感受性、感觉阈限等;生理学更关心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感觉的神经传导径路和中枢作用机制,如各种感觉的传导过程和皮层投射区域等,故两者的研究不完全重叠。

D继续对P做检查,使用听诊器听到了病人心脏的杂音和胸膜摩擦音,这就是知觉。这种知觉是医生在感觉到声音以后,经过脑子的主动过程,产生对声音的部位、性质等的整体认识。

反映论的知觉 (perception)定义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很丰富;包括知觉的各种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以及观察的规律及实际应用等。生理学关于各种知觉的认识则比较侧重于中枢的定位和组织,如已知知觉形成于皮层各感觉投射区的边缘和交界区域。

D在的检查过程中,需要随时记住P的主诉、体征和各种数据,供诊断时使用,这就是记忆。

反映论的记忆(memory)定义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与学习密切有关。心理学关心人的记忆过程和规律(如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遗忘及其规律;影响学习记忆的因素等)。生理学对记忆的研究则侧重在阐明其脑神经机制(如海马和颞叶与记忆的关系非常密切;脑电生理活动及某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与记忆的关系等),近几十年关于记忆的生理学机制研究是很热门的领域。

DP的疾病做最后临床诊断时,需要将上述所掌握的各种材料,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综合,判断这病像什么,应排除什么,还要做哪些深入的检查……这就是思维。

反映论的思维(thinking)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病人被诊断为心脏“二尖瓣病变”,但医生并未直接触摸到心脏瓣膜,而只是间接的判断;病人被诊断为“伴有心衰”,则是对全身病理生理表现的整体概括。所以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重要特征。心理学对思维的研究包括概念的形成,问题解决思维,想象、幻想和创造思维等丰富内容;生理学则受现代神经科学发展的局限,对思维的关注程度远弱于心理学。

DP做临床诊断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都要求有一个集中和稳定的心理指向,如果D在看病时漫不经心,那么上述各种心理活动就难以完成,这就是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心理学关心注意的行为功能(选择的功能、保持的功能)、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和基本特性(注意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的转移)等。生理学研究注意的脑神经机制,如定向反射、脑干网状结构和皮层的注意功能等。

上面谈到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都与人认识客观事物(诊断疾病)有关,称之为认知过程。

(二)意志过程

D作为一个好医生,在给疑难病例P做诊断的过程中,能够稳定心态,持之以恒,不断摸索,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最后获得对疾病的明确诊断。克服困难当然比敷衍了事要辛苦些,为什么D要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这是因为D有一种为病人服务的需要和动机,因而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即做出明确诊断,为病人负责。这里涉及到需要、动机、目的和意志行为的概念。

需要(need)的反映论定义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动力基础。心理学关注人的需要的种类(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等)和各种需要的关系(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或七个层次)。

动机(motivation)是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个体行为动力。心理学通常关注动机的功能(具有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种类(生理性动机、心理性动机;主导动机、辅助动机;短暂动机、长远动机等)、动机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等)和挫折(指意志行为过程中,动机受阻,不能到达目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个体出现的情绪状态)。

个体在动机之后自觉地克服困难以达目的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三)情感过程

D医生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操作,终于对P的疑难病症给出了明确的诊断,目的达到了,治病救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显示了满意与愉快。相反,如果P在诊断未明就前就死亡,D会表现失望和不愉快。总之,在认识事物时人会有一定的体验及伴随的行为,如喜、怒、哀、乐等,这就是情绪。

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反应。情感(feeling)则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与社会性需要的满足与否有关。上述医生的愉快情绪,就是他的社会性需要(为病人服务)得到了满足,故属于情感。关于情绪与情感,本书另有专章,在此不做更多讨论。

情绪和情感活动统称为情感过程。

上面讨论的认知过程、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都是心理过程,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心理现象。

(四)人格(个性)

显然,D在整个诊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所有心理特征(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与另外的医生比较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认知方面,D在看病时表现出感知觉灵敏,记忆力强盛,分析问题井井有条,注意高度集中;在意志方面,D在面对疑难问题时表现有毅力,有刻苦钻研精神;在情感反应方面,面对成功的诊断D表现欣慰与稳重等;在工作态度方面,D有一种来自深层的将病人视作同类的信念或观念,从而表现出对病人的亲和性和责任感。相反,有的医生在整个诊断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认知活动的迟钝与粗糙;意志活动方面对疑难病症的望而生畏与知难而退:情感反应方面对自己诊断技能的洋洋得意与喜形于色;甚至在某些信念或观念支配下(类似于“当今的病人都是敌视医生的”,“防止被病人抓住操作漏洞是第一要务”等),表现出对病人的高度戒备和自我保护倾向等。

人与人之间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以及态度、信念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存在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个性或人格(personality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可见,所谓个性或人格,其实就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关于个性或人格的内涵,一般可分三部分,即个性特征或人格特征(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倾向性(individual inclination)或人格倾向性(personality tendency(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信念和世界观等,其中需要和动机已在上面介绍)和自我(self)(包括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等)。不过,有关人格的各种概念,在不同学科中差异较大。结合资料,现将与医学心理学临床关系密切的几个概念示意如图1-2

008心理学研究什么——心理现象(以医生诊疗活动为例)


    气质(temperament是个体心理活动各种动力特征,如速度、灵活性和平衡度等。

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对现实世界相对稳定的态度和伴随的行为特征。

能力(ability)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智力(intelligence)是一般能力或者认知能力。

态度(attitude是个体在自身观念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如肯定与否定)、情感(如爱与恨)和行为(如趋向与回避)的整体倾向。

信念(belief个体在长期认识活动基础上固化了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的有机统一。

观念(concept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认识集合体”,个体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决策和行为活动。观念应该是介于信念与思维之间,观念问题在心理门诊尤显重要,在我的近年文字中有多处讨论。

 

根据前文简单的演绎,心理现象可以大致总结如图1-3。其中情感过程和个性特征在医学心理学中有更重要的意义。个性倾向性中的态度、信念以及自我意识等概念,在当代心理咨询工作中也需要特别予以关注。

008心理学研究什么——心理现象(以医生诊疗活动为例)


(文献来源)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讲义,内部教材,1982 p1-1-4

姜乾金、陈达光、张国粹、陈演江、过慧敏等:医学心理学(五校合编教材),内部发行,1986 p1-3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p2-3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1993 p13-5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国家教委课题),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p32-3

吴均林、林大熙、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p无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7年制、5年制3版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p无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5年制4版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p无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8年制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p无

姚树桥、孙学礼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5年制5版规划教材),2008 p无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8年制2版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p无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p6-9

姚树桥、杨彦春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5年制6版规划教材),2012 p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