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心理学研究什么——心理现象是“系统”现象
(2013-06-26 17:03:03)
标签:
医学心理学创建姜乾金国家级精品课程系统现象 |
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
初涉医学心理学者在了解各种心理现象基本概念以后,需要对心理现象的某些特征做一些理解。这些特征在临床上特别有意义。以下为其三。
前文讨论了心理现象中的“意识”和“非意识”两个层面,指出许多心理问题如失眠、心理性解尿困难、心因性性功能障碍等的发生与其有关。还讨论了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标准化倾向与“客体”差异性矛盾的问题,指出诸如两个“知书达理”的人会因小事而“说不到一块”甚至产生严重冲突,这些临床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此有关。以下继续讨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心理门诊,必须使用“系统”的思维而不是“线性”的思维,才能真正理解别人或者认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实质。
为何?因为心理现象是“系统”的结构,心理问题是“系统"的问题。
心理现象中的知、情、意和人格等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系统”关系。
从心理过程之间的“系统”关系来看,认知活动影响情绪和意志行为活动(例如对母亲去世信息的不同认知,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情绪活动影响认知和意志行为(例如心境抑郁者在获知母亲不幸去世信息时易产生极端消极认识和厌世行为);行为活动也影响认知和情绪(例如积极投入新生活有利于降低母亲不幸去世信息所致的消极认知和抑郁情绪);人格因素也与以上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例如不同人生观念对母亲去世信息产生不同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
从心理过程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系统”关系来看,也存在因素间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以认知过程为例,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后爸曾给自身带来创伤性记忆,因为后爸的在场而影响对母亲悼念活动现场的感知,也影响解决母亲遗产问题的思维过程)。
心理现象各因素之间、各心理过程之间互相关联的“系统”关系,即使从常识的角度也容易被理解,可以举出更多日常的或者临床的例子。然而,当我们去认识具体一个患者的心理问题时,却又往往忽略了这个重要的“系统论”原则。例如,当我们关注某人的情绪不好时,往往会顺理成章地将关注点移到导致其情绪不好的外部原因,比如是谁刺激他了,是不是失去什么重要东西了等等,却忽略了这个人此时此刻其它心理现象的作用,实际上他可能仅仅是因为不经意(或触景生情)之中想起了往事而引起的情绪波动。
同时,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心理现象与躯体生物学因素之间互动的“系统”关系。特别是临床病人,其躯体疾病因素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这里涉及大量的基础知识,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结构部分,本书大部分篇幅都或多或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