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06心理学研究什么——认知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2013-06-26 16:18:42)
标签:

医学心理学

创建

姜乾金

国家级精品课程

主观与客观

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初涉医学心理学者在了解各种心理现象基本概念以后,需要对心理现象的某些特征做一些理解。这些特征在临床上特别有意义。以下为其二。

前文首先讨论了心理现象中的“意识”和“非意识”两个层面,指出许多心理问题如失眠、心理性解尿困难、心因性性功能障碍等的发生与其有关。这里继续讨论人类认识活动中存在“主体”的标准化倾向与“客体”的差异性矛盾的问题,此可以用来解释诸如两个“知书达理”的人却会因小事“说不到一块”甚至产生严重冲突等临床心理问题。

主体(subject和客体(object是一对哲学概念。心理现象中的认知活动过程,存在着主体(认知)的标准化倾向与客体(现实)的差异性的矛盾问题。

我们先来分解一个常见的事例。A要与B打交道,A总是先假设B与自己一样是“讲”道理的,而且作为都是正常的人甚至两人还应该“讲”的是相同的道理;但结果却出乎意料,没谈拢。A只好继续“讲”道理,相信只要道理讲透了,B一定会明白的,可是最终结果B还是老样子。A于是陷入心理困惑和痛苦:“B怎么那样不讲道理,他是故意气我的,还是他心理有毛病”。其实,反过来B也一样,因为上面相同的原因,B也陷入痛苦之中。这样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特别是人际问题、家庭婚姻问题等。那么其中的缘由呢。

我们应该看到,心理活动是人的主观世界,同时也是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沟通者,是人与现实世界协调关系的桥梁。人的意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主动部分,由于受到长期的规范教育和社会示范作用,我们在进行意识活动时会表现出非常严密的、标准化倾向的认知特征。同时,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也总是希望客体事物也是严密的,标准化的,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使自己的认识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环境达成一致。

但个人以外的现实环境其实是天然的差异结构体。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两个山峰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世界本来充满了差异,这也是我们人类早就普遍认同的哲理。但一到具体的个人心理活动之中,个体又往往会以标准化的认识倾向来对待环境,难以接受环境中所充满的各种差异。

这样,心理活动的主体(认知)的标准化倾向与现实世界的客体(现实)的差异性,两者之间天然的不一致,是导致许多个体心理冲突的深层原因,也是临床心理干预时需要特别给予注意的。

(摘自姜乾金著:《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第一章10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