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05心理学研究什么——心理活动中的“意识”与“下(潜)意识”

(2013-06-26 15:45:19)
标签:

医学心理学

创建

姜乾金

国家级精品课程

意识与下意识

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初学者在了解各种心理现象基本概念以后,需要对心理现象的某些特征做一些理解。这些特征在医学心理学中特别有意义。以下为其一。

这里首先讨论心理现象有“意识”和“非意识”两个层面,许多心理问题如失眠、心理性解尿困难、心因性性功能障碍等的发生与此有关,人们明明在“意识”层面知道这些问题,却无法由意识性的认识或行为操控来解决问题,原因就是这些心理问题与“非意识”层面有关。

一般人会直观地认为,各种心理现象都是意识的(consciousness,或者都是理性的(rational,即都是被个体清晰地意识到,或者都是被理智所控制。其实,有一些心理现象是非意识或无意识的(unconscious,或者是非理性的(irrational感性的(sensibility,即不是被个体清晰的意识到或被理智所直接控制,而是由意识和理性之外的因素“自动地”支配着。即使是心理活动中最直观的认知活动,各种信息加工过程,也有的是意识的或是可控的,例如计算、往哪里看等;有的则可能是非(无)意识的或是不可控的(自动的),例如首先看到事物的某个部位,往某个方向想象等。在中文或者我们的语言中,当描述一个人的某些非(无)意识性活动时,通常会使用“下意识”、“无意之中”等词汇或语句。可见,我们其实知道有些心理活动发生在意识之下或者发生在无意之中。

人们经常忽略这种“非意识”的存在。例如,一位青年人埋怨他那拥有高工资的父亲“想不通”,因为父亲总是在生活中斤斤计较于一元十元“小钱”的得失,显得非常“小气”,像个守财奴。但另一方面,该青年又读不懂他的父亲,因为父亲有时候又很“想得通”,比如吃亏了个百元、千元这样的“大钱”连眼都不眨一下,“大方”得很。这实际上是其父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行为不由自主的支配,而不是他认识上的控制结果。父亲的价值观(节约)与人生观(吃亏是福)与其一辈子的生活经历和磨练有关,而且早已内化入“非意识”里。他不是直接意识上的而是非意识上的“想不通”或“想得通”,即实际上他并未严密地“想”过。(国内也有不同意上述看法的,但至少认知理论也是这样认为的)

网络上(网易)有一个关于嫉妒的文字描述:“身为女人,我也是好妒的。那些劝人宽心莫妒的大道理不是不懂,却怎么也做不到,就像困在笼中的兽,嫉妒起来,有一种本能的躁动……”这里的“笼子”显然不是“意识”能随便控制的,而是“非意识”的自动过程。

在医学心理学工作领域,对于认知活动存在“意识”和“非意识”两个层面的现象,同样未引起注意。许多专业工作者实际上也认为认知活动就是思想,就是思维活动,都是意识性的,因此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也就都是清晰的、明确其中意义的,都是可自控的。这显然是一种职业上的认识误区。这种普遍的认识误区又会导致许多心理问题不能被正确认识,其中就包括医务人员和心理学工作者。例如,在有关失眠、青少年心因性解尿困难、成人心理性性功能障碍、强迫思维等临床症状方面,经常被周围人甚至是医生和患者本人看成是意识可控制的问题(也就成了思想问题)。这种观念一旦成为共识,不但无助于帮助患者寻找解决心理问题或心身问题的途径,而且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心理冲突和痛苦。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非意识、非理性心理现象的细节,下面举例作进一步分析。

通常我们会认为,一个游人所看到的西湖风景到底如何,应该取决于此人的视角和映入眼睛传入大脑的具体图像信息,应该完全是意识性的。可事实上,面对同一个西湖,常人看到的是秀美的西湖,而抑郁者看到的也许是萧瑟的西湖。我们会认为,那是因为抑郁者心情不好,所以看东西消极。这只是现象上的解释,即情绪影响认知(见下),但并没有回答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认识为何不能有意识地“让”自己看得积极一些。实际上,细究起来,当抑郁者随便放眼看到湖边地上的一片树叶时,他也许“一眼”(下意识)就看到了树叶边缘的腐烂和叶把的萎缩(正常人可能一眼看到了叶面的“金色”),那是枯萎的树叶。再抬头看到满树的枯萎树叶时,记忆库里“自动”(下意识)蹦出来的是秋风扫落叶,然后远眺湖山,他的脑子里马上(下意识)映出了一幅残秋景色,最终他“看”到了萧瑟的西湖。从这个分析里我们说他是“不由自主地看到了”萧瑟的西湖,并不是意识上的故意,他的意识层面甚至没有细究过“看”的具体过程。当然,抑郁者确实“看”到了真实的西湖,只是与常人印象不同的西湖。是他的非意识性的心理机制支配或影响了意识层面的认知过程,最终认知加工出来是一个萧瑟的西湖。当然,这里用树叶和西湖作例子是便于理解,抑郁症更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现状和将来的消极认知。

对于这些非意识性的心理现象或心理症状,近百年来,西方出现的许多心理学理论几乎都是试图说清楚这个“非意识”或“非理性”到底是什么,起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以及如何管理和控制它。其中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潜意识”的理论,学习理论认为是一类习惯性的行为反射,认知理论认为是完美主义的认识图式(schema)等。本书下一章,将有系统的叙述。

据笔者观察,这些非意识的或非理性的心理现象,往往是人格层面或者接近人格层面的东西,诸如一个人的价值观、信念(仰)等,是个体长期生活过程中内化而成。其形成过程往往不是直接通过意识性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环境示范和强化等非意识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知不觉中累积、固化、模块化和潜意识化,最终成为“自动”支配认知过程的力量。此时,个体反而难以用清晰的意识对其加以控制。

(摘自姜乾金著:《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第一章9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