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中的行为学原理与行为问题实例
(2013-06-23 00:19:23)
标签:
孩子教育训练行为原理行为问题杂谈 |
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
以下介绍两种孩子教育中的行为学原理及行为问题。
(一)正强化机制与行为问题
1.门诊案例
事起于上一学期开学不久,因孩子长期作业拖沓,成绩全班倒数,家长使尽办法,最后决定采用奖励法(在行为学习理论中属于正强化)。在与孩子约法三章以后,双方确认,如果这个学期能够认真做作业,只要成绩由全班倒数提高到后10名内,暑假就购买某品牌游戏机作为奖励。当时孩子非常高兴,并明显提高了做作业的认真程度,无奈只有三天热度,又恢复原状。到了学期结束暑期即将开始,因成绩比上学期的全班倒数第二向上提升了三位,在孩子软硬兼施下,家长购买了游戏机。不料,整个假期孩子沉迷于游戏机,连暑期作业都不能完成。九月勉强上学,不久发现逃学。
2.理论分析
3.方法指导
可见,儿童行为问题需要行为学方法去解决,成人则主要通过逻辑教育的方法(也有行为学机制)来解决。
(二)言传身教与行为问题
1.门诊案例
家长多次与之说道理,也经常骂他,甚至打他。当时也会认错,向父母套近乎。事后让他复述家长教训他的各种道理,他都能够将这些道理复述得比家长还清晰。但问题却依旧。
家境富裕,父自办公司,母全职太太,双方脾气较急躁,时有粗口互骂,但对孩子都关爱有加。
在门诊,医生与孩子有一个对话片段:
医:你上课守纪律吗?
孩:我不太遵守纪律,还骂老师。
医:这样好吗?
孩:这样很不好。
医:你知道为什么要遵守纪律吗?
孩:因为不遵守纪律很不好。
医:你喜欢爸爸妈妈理睬你吗?
孩:喜欢。
医:那明天开始你要遵守纪律好吗。
孩:好的。
医:如果你做得好了,回家爸爸妈妈就会理睬你、关爱你,如果做不好,爸爸妈妈虽然不再骂你打你了,但会不理睬你。以后啊都要这样做,好吗?
孩:不理我,我就哭。
医:哭也不理你。
孩:那我就倒在地上。
医:倒在地上也不会理睬你。
孩:那我就声音哑了,喉咙痛了。
显然,孩子平时对父母还有最后一招,那就是“生病”了,利用父母疼爱他的漏洞,最终一次次地制服父母。(但要向其父母指出,这不是孩子有意识的操控,而是父母平时训练出来的)
2.理论分析
家长将孩子的问题完全看成是“意识”可控的认识问题,就像对待成人一样(其实成人的问题也不全是认识问题),没有看到“非意识”的行为习惯问题(操作条件反射和示范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父母平时相互之间的存在斗嘴的习惯,特别是母亲对父亲的强词夺理,以及父母对孩子不断地讲道理和唠叨,不但没有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反而通过示范作用,使孩子学会了像母亲那样的能说会道和强词夺理。
其二是即使父母的打骂,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原理似乎应产生惩罚作用,对行为改变有用。但事实上,这种打骂并没有达到惩罚的水平,反而因为每次总是以父母的失败与退让而告终,导致这种打骂仅仅起到另类的强化作用,因为无意中给孩子提供了理睬与关注的奖励。
3.方法指导
在平时向孩子作必要的言语教育时,不要过多重复、唠叨(其实孩子早就听懂了),而且尽可能说到做到,以免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当然,父母自身平日的言行一致更重要。
将重点放在改变以往对孩子的过多关注上。在事先与孩子达成口头协议的基础上,坚持将父母的关注(理睬)与孩子的良好行为表现挂钩,使之产生正强化作用;将撤销关注(就是上文的不理睬)与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挂钩,包括孩子以生病作武器之时,使之产生惩罚作用,以代替原来的打骂。(其实打骂教育早已不被认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