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教育中的行为学原理与行为问题实例

(2013-06-23 00:19:23)
标签:

孩子

教育

训练

行为原理

行为问题

杂谈

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以下介绍两种孩子教育中的行为学原理及行为问题。

(一)正强化机制与行为问题

1.门诊案例  男孩,11岁,小学四年级。家长在九月份来门诊咨询,主诉其儿子开学后没几天,即开始逃学。

事起于上一学期开学不久,因孩子长期作业拖沓,成绩全班倒数,家长使尽办法,最后决定采用奖励法(在行为学习理论中属于正强化)。在与孩子约法三章以后,双方确认,如果这个学期能够认真做作业,只要成绩由全班倒数提高到后10名内,暑假就购买某品牌游戏机作为奖励。当时孩子非常高兴,并明显提高了做作业的认真程度,无奈只有三天热度,又恢复原状。到了学期结束暑期即将开始,因成绩比上学期的全班倒数第二向上提升了三位,在孩子软硬兼施下,家长购买了游戏机。不料,整个假期孩子沉迷于游戏机,连暑期作业都不能完成。九月勉强上学,不久发现逃学。

2.理论分析  结合第二章第二节内容,这里有认知(逻辑思维中的对与错、好与坏)、行为(认真做作业与拖沓)和感受(愉快与痛苦)三个层次的问题。当孩子预期到(认知)做作业(行为)可以带来游戏机的愉快(感受),于是决定认真做作业。但毕竟落后太多,越是认真做作业(行为),越是带来直接的痛苦(感受),而游戏机的愉快感受却是“期货”,即预期奖励,于是作业行为受到了现场痛苦感受的惩罚,故仅维持三天热度。到了暑期,情况发生逆转,玩游戏机(行为)带来的是现场直接的愉快(感受)。这样,愉快的感受给“玩”的行为以正强化,随之玩的行为被增强并固定下来。此时,虽然孩子也知道作业的重要性(认知),但不敌现场愉快感受对“玩”行为的正强化,没能制约玩行为,也不能启动作业行为。经过整个暑期对玩行为的奖励和对作业行为的惩罚,终于导致开学以后的逃学行为。整个过程和结果与父母当初的设想完全相反。

3.方法指导  此案例的重点是向父母解释清楚为何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问题的核心在行为学机制方面。这里存在一个儿童与成人的差异问题。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是成年人,在获知只要认真做作业就能在将来获得游戏机时,这种预期的愉快感受,自然足以对当前作业行为产生正强化。就像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其日晒雨淋忍受痛苦的行为动力,全来自于对年终好收成的期待。而儿童则不同,为了奖励(正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包括此例的认真做作业),不能采取预期奖励的方式,而应坚持在良好行为(做作业)表现的当场给予正强化。孩子越小,预期奖励的作用越小,越需要现场奖励,随着年龄的增长,预期奖励的作用会慢慢地显现,直至成年人水平。

可见,儿童行为问题需要行为学方法去解决,成人则主要通过逻辑教育的方法(也有行为学机制)来解决。

(二)言传身教与行为问题

1.门诊案例  男孩,7岁,小学一年级。母亲代诉,上课插嘴离开座位,老师拉其就坐则骂老师。多次与同学打架,其中一次是因为有一男生欺负一个女生,属打抱不平。

家长多次与之说道理,也经常骂他,甚至打他。当时也会认错,向父母套近乎。事后让他复述家长教训他的各种道理,他都能够将这些道理复述得比家长还清晰。但问题却依旧。

家境富裕,父自办公司,母全职太太,双方脾气较急躁,时有粗口互骂,但对孩子都关爱有加。

在门诊,医生与孩子有一个对话片段:

医:你上课守纪律吗?

孩:我不太遵守纪律,还骂老师。

医:这样好吗?

孩:这样很不好。

医:你知道为什么要遵守纪律吗?

孩:因为不遵守纪律很不好。

医:你喜欢爸爸妈妈理睬你吗?

孩:喜欢。

医:那明天开始你要遵守纪律好吗。

孩:好的。

医:如果你做得好了,回家爸爸妈妈就会理睬你、关爱你,如果做不好,爸爸妈妈虽然不再骂你打你了,但会不理睬你。以后啊都要这样做,好吗?

孩:不理我,我就哭。

医:哭也不理你。

孩:那我就倒在地上。

医:倒在地上也不会理睬你。

孩:那我就声音哑了,喉咙痛了。

显然,孩子平时对父母还有最后一招,那就是“生病”了,利用父母疼爱他的漏洞,最终一次次地制服父母。(但要向其父母指出,这不是孩子有意识的操控,而是父母平时训练出来的)

2.理论分析  在这个案例里,医生向家长指出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家长将孩子的问题完全看成是“意识”可控的认识问题,就像对待成人一样(其实成人的问题也不全是认识问题),没有看到“非意识”的行为习惯问题(操作条件反射和示范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父母平时相互之间的存在斗嘴的习惯,特别是母亲对父亲的强词夺理,以及父母对孩子不断地讲道理和唠叨,不但没有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反而通过示范作用,使孩子学会了像母亲那样的能说会道和强词夺理。

其二是即使父母的打骂,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原理似乎应产生惩罚作用,对行为改变有用。但事实上,这种打骂并没有达到惩罚的水平,反而因为每次总是以父母的失败与退让而告终,导致这种打骂仅仅起到另类的强化作用,因为无意中给孩子提供了理睬与关注的奖励。

3.方法指导  在讲解上述问题之后,再指导父母采用如下方法:

在平时向孩子作必要的言语教育时,不要过多重复、唠叨(其实孩子早就听懂了),而且尽可能说到做到,以免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当然,父母自身平日的言行一致更重要。

将重点放在改变以往对孩子的过多关注上。在事先与孩子达成口头协议的基础上,坚持将父母的关注(理睬)与孩子的良好行为表现挂钩,使之产生正强化作用;将撤销关注(就是上文的不理睬)与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挂钩,包括孩子以生病作武器之时,使之产生惩罚作用,以代替原来的打骂。(其实打骂教育早已不被认同了)

    最后强调,孩子问题的形成、强化与发展本身,与父母的认识、行为及养育方式有关。这个案例的重点在于父母。

    (摘自姜乾金著:《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第九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