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少年的心理行为特点与对策

(2013-06-23 00:30:18)
标签:

儿童

少年

心理健康

杂谈

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儿童和少年心理卫生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涉及到许多领域的知识,发展心理学中也有许多叙述。儿少心理卫生的任务是研究儿童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并相应地对儿少进行教育和训练,以培养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打下牢固基础。作为医学心理学的结构部分,这里只作综合的简要介绍。

(一)心理发展

1.条件反射的建立  新生儿大脑皮质活动还很弱,依靠皮质下中枢无条件反射活动来与外界发生联系,如呼吸、吞咽、防御反射活动。出生后两周左右,随着外界不断的条件刺激,婴儿脑细胞间的联系和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发展,条件反射开始建立。如母亲抱起孩子喂奶,最初是乳头触及唇,才引起吮吸反射。以后,母亲把婴儿抱在怀里,婴儿就会寻找奶头,并作吮吸动作。随着大脑皮质的逐渐成熟和外界刺激的不断增加,建立的条件反射也越来越多、越复杂。同时感觉越复杂、情绪越分化。

2.情绪分化  新生儿的情绪仅表现为激动状态,然后开始分化为两类:愉快,代表生理需要的满足;不愉快,代表生理需要未满足或其他不适。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则提出,从出生到三个月,可以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谅骇、烦闷六种情绪反应。到两岁时,大约有对人的亲爱、尊敬、同情;对事物的好奇、羡慕;关于评价的惭愧、失望;否定性的厌恶、愤怒以及恐惧等20多种情绪反应。

3.人格特征  近代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健全与否在三岁左右就已奠定了基础。在婴幼儿时期,由于与外界接触和受成人影响越来越多,心理发展也特别迅速。美国布鲁姆追踪研究指出,5岁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和17岁作比较,4岁时的智力就约有50%,4-8岁可获30%,最后的20%是在8-17岁时获得。印度狼孩卡玛拉4岁时被狼叼走脱离了人类社会,17岁时被发现,但其智龄只相当4岁左右,被认为是一个实际例证。

3-7岁这段时期儿童的人格正在形成,情绪不稳定,具有易感性。父母影响特别重要,教育不当会形成病态人格。例如,一个5岁女孩,其母患有癔病,喜怒无常,发作时打滚哭闹。不久,这个女孩也就有类似发作。病态人格是个性发展上的畸形。

(二)若干心理问题

1.“爱动”  儿童3岁以后,大脑内抑制过程发展较前加快,这使儿童有可能形成更复杂的条件反射,从而能较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但这时的抑制过程还是比较弱,兴奋过程仍占优势,容易兴奋、激动和喧闹。要求他们较久地静坐或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是困难的。

“爱动"是儿童时期的—种正常特点。爱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试错训练的过程(见下文),有助于综合和协调活动能力的培养,减少感觉统合障碍的发生。

2.“反抗”  三岁左右,由于自由活动能力加强,知识增多,探索欲望增强,儿童希望自己独立地去做一些事。如果成人强行干预,容易出现抗拒和哭闹,这是自我意志形成的表现。这种三岁左右出现的不听话,甚至执拗,心理学上叫做第一反抗期。幼儿以反抗的形式,要求占有和扩大生活范围,来表达这种独立性,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心理状态。反抗心理程度较强的幼儿,成长后往往意志较坚强,有主见,能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承担责任,做出决断。相反,有的“标准儿童”(normal child)并不是健康的表现。

因此,对这种反抗,父母要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那些可做到的事,不要包办代替和过分保护,不然,不利于培养健全人格;要注意保护和指导,否则遇到困难、挫折容易产生疑惑与羞怯感;也不要因幼儿完不成自己的设想而加以讥讽,以免形成胆怯和自卑感。

对于无理哭闹者,不可迁就或无原则爱抚。儿童无理哭闹的动机是为了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如任其满足,就会形成习惯性行为,以后很难纠正。

3.睡眠习惯  儿童睡眠习惯要从小训练,这对培养有规律的生活很重要。其中需要引起年轻家长注意的常见问题包括:

不能把上床睡觉当作对儿童的—种惩罚,否则会产生厌恶对立情绪,形成对睡眠的不良情绪性条件反射。

不要在睡前用威吓的话逼迫儿童入睡.否则易导致作噩梦,甚至发生夜惊。夜惊是一种情绪性睡眠障碍,表现为睡眠中突然哭喊、惊叫、双眼紧闭或直视、表情紧张。这是一种恐惧性情绪体验。白天遇到可怕事故,睡前看了惊险电视或听了恐怖故事,都易引起夜惊。

睡眠也应尽量避免讲条件,点灯就是条件,催眠曲、摇晃动作等也是条件。

4.玩具和游戏  玩具和游戏有增长儿童知识,培养儿童思维、想象力和促进人格发展的积极作用。玩具最好是可装可拆的,以发挥其想象力和训练其技能。玩沙、泥土、积木、球类、牛皮筋、剪纸和工具玩具等也是不错的选择。成年人应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玩具带给孩子,例如有的玩具很贵,其实并不具备上述各种玩具功能。

儿童游戏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它孕育着丰富的科学思维。童年时的游戏有时是科学探索的前奏。据说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思韦把他童年时喜欢的陀螺和活动画筒这两种玩具的原理,都用于科学的发现上。这种智力和技能操作实践是儿童智力和技能发展的基础,应多创造各种条件,让儿童们愉快地玩,并尽可能与他们—起玩,给予诱导和启发。

5.不良行为(品行)  儿童的孤僻、胆怯、固执、说谎、自我中心等不良行为和品行特点,往往模仿自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有无良好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重要。

父母言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涉及面很广,例如:

母亲对自己孩子在小朋友间的偶然“吃亏”,显得很愤怒,并穷追不舍,务必寻求一个绝对公平与公正,孩子有可能通过示范机制逐渐变得自我中心,或初步形成求全完美的性格倾向,可能使其成年后不能适应“差异化”的世界。

父母占了便宜便沾沾自喜,溢于言表,孩子也有可能形成占有的习惯行为,甚至发展为价值观念的扭曲或偷盗行为。

父母失信于孩子,或用谎话来搪塞,会使孩子学会说谎。

父母对孩子不许这,不许那,出门怕车压,游泳怕淹没,孩子会形成性格上的胆怯。

父母遇事不愉快而迁怒于孩子,孩子可能以做坏事进行报复,或形成冲动性人格。

父母面对孩子走路摔跤,不是向孩子指出下次要小心,而是责怪地面不平,蹬着路面安慰孩子且谩骂养路工,孩子易养成归罪于人的习惯,例如考试不及格怪学校、怪老师、怪家庭,就是不怪自己。

父母面对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总是怪孩子“笨”,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信心对—个人来说是很宝贵的,没有自信心的人什么事也做不成。

少数儿童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出现好斗、吸烟、盗窃、放荡等危害社会秩序的错误行为(品行问题),也都是少儿心理卫生的重点。

关于从小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为将来的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其实是很难一概而论的。例如,对儿童的生活、游戏、学习活动都要关心,但又要管教适当。管束过严,可形成抗逆悖理或冷淡无情之性格;溺爱迁就,百依百顺,又可形成依赖、软弱、任性、违拗、固执的性格。在生活环境中,好的、坏的风气和习俗,也对儿童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家庭是幼儿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氛围对孩子来说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父母及其他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形成有重要意义。从小就要向孩子示范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养成开朗、活泼、坚强、富有毅力的良好性格。

    另外,在儿少心理卫生领域,除了重视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父母自身的心理病理因素如抑郁症等也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有关(Connell AM & Goodman SH2002)。然而,如何防止父母自身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影响,在国内却被长期忽略。

    (摘自姜乾金著:《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第九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