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的心理行为特点与对策
(2013-06-23 00:30:18)
					
											标签:
																				
                            儿童少年心理健康杂谈 | 
					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 
儿童和少年心理卫生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涉及到许多领域的知识,发展心理学中也有许多叙述。儿少心理卫生的任务是研究儿童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并相应地对儿少进行教育和训练,以培养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打下牢固基础。作为医学心理学的结构部分,这里只作综合的简要介绍。
(一)心理发展
1.条件反射的建立 
2.情绪分化 
3.人格特征 
3-7岁这段时期儿童的人格正在形成,情绪不稳定,具有易感性。父母影响特别重要,教育不当会形成病态人格。例如,一个5岁女孩,其母患有癔病,喜怒无常,发作时打滚哭闹。不久,这个女孩也就有类似发作。病态人格是个性发展上的畸形。
(二)若干心理问题
1.“爱动” 
“爱动"是儿童时期的—种正常特点。爱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试错训练的过程(见下文),有助于综合和协调活动能力的培养,减少感觉统合障碍的发生。
2.“反抗” 
因此,对这种反抗,父母要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那些可做到的事,不要包办代替和过分保护,不然,不利于培养健全人格;要注意保护和指导,否则遇到困难、挫折容易产生疑惑与羞怯感;也不要因幼儿完不成自己的设想而加以讥讽,以免形成胆怯和自卑感。
对于无理哭闹者,不可迁就或无原则爱抚。儿童无理哭闹的动机是为了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如任其满足,就会形成习惯性行为,以后很难纠正。
3.睡眠习惯 
不能把上床睡觉当作对儿童的—种惩罚,否则会产生厌恶对立情绪,形成对睡眠的不良情绪性条件反射。
不要在睡前用威吓的话逼迫儿童入睡.否则易导致作噩梦,甚至发生夜惊。夜惊是一种情绪性睡眠障碍,表现为睡眠中突然哭喊、惊叫、双眼紧闭或直视、表情紧张。这是一种恐惧性情绪体验。白天遇到可怕事故,睡前看了惊险电视或听了恐怖故事,都易引起夜惊。
睡眠也应尽量避免讲条件,点灯就是条件,催眠曲、摇晃动作等也是条件。
4.玩具和游戏 
儿童游戏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它孕育着丰富的科学思维。童年时的游戏有时是科学探索的前奏。据说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思韦把他童年时喜欢的陀螺和活动画筒这两种玩具的原理,都用于科学的发现上。这种智力和技能操作实践是儿童智力和技能发展的基础,应多创造各种条件,让儿童们愉快地玩,并尽可能与他们—起玩,给予诱导和启发。
5.不良行为(品行) 
父母言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涉及面很广,例如:
母亲对自己孩子在小朋友间的偶然“吃亏”,显得很愤怒,并穷追不舍,务必寻求一个绝对公平与公正,孩子有可能通过示范机制逐渐变得自我中心,或初步形成求全完美的性格倾向,可能使其成年后不能适应“差异化”的世界。
父母占了便宜便沾沾自喜,溢于言表,孩子也有可能形成占有的习惯行为,甚至发展为价值观念的扭曲或偷盗行为。
父母失信于孩子,或用谎话来搪塞,会使孩子学会说谎。
父母对孩子不许这,不许那,出门怕车压,游泳怕淹没,孩子会形成性格上的胆怯。
父母遇事不愉快而迁怒于孩子,孩子可能以做坏事进行报复,或形成冲动性人格。
父母面对孩子走路摔跤,不是向孩子指出下次要小心,而是责怪地面不平,蹬着路面安慰孩子且谩骂养路工,孩子易养成归罪于人的习惯,例如考试不及格怪学校、怪老师、怪家庭,就是不怪自己。
父母面对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总是怪孩子“笨”,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信心对—个人来说是很宝贵的,没有自信心的人什么事也做不成。
少数儿童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出现好斗、吸烟、盗窃、放荡等危害社会秩序的错误行为(品行问题),也都是少儿心理卫生的重点。
关于从小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为将来的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其实是很难一概而论的。例如,对儿童的生活、游戏、学习活动都要关心,但又要管教适当。管束过严,可形成抗逆悖理或冷淡无情之性格;溺爱迁就,百依百顺,又可形成依赖、软弱、任性、违拗、固执的性格。在生活环境中,好的、坏的风气和习俗,也对儿童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家庭是幼儿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氛围对孩子来说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父母及其他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形成有重要意义。从小就要向孩子示范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养成开朗、活泼、坚强、富有毅力的良好性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