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促进婚姻和谐(之一):调控“爱情”

(2011-07-12 20:46:08)
标签:

解读婚姻

爱的差异

夫妻

婚姻和谐

压力因素

情感

分类: 解读婚姻-核心内容
 前面的博文介绍,婚姻和谐=“爱”+“适应”,违背这个原则,将导致各种婚姻问题。
    后面的博文将讨论,合理调控
“爱情”、“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点”和“压力反应”等因素,可以促进婚姻和家庭的“适应”。本文讨论“爱”的调控。

    “爱”在婚姻家庭和谐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据说“爱”是没有理由的,而且是决定一切的,所谓大爱无痕,因此婚姻中的爱需要自己去寻找,去感受。
但根据压力系统模型,婚恋中人的“爱”也是有差异的;“爱”必须与其它压力因素一起协调,才能共同构筑和谐婚姻家庭系统。
   
通过正确认识和合理调控“爱”(爱情、亲情),有助于婚姻家庭和谐。

一、“爱”的多样性

    “爱”是一种感受和情感反应。必须认识到,夫妻对“爱”的理解、感受和反应可能是不同的,或者说双方的“爱”其实也是有差异的;生活中不同阶段的“爱”,也可能有差异。

(一)个人对“爱”的理解和体验可能不同

婚姻双方及至家庭不同成员之间,对爱情(亲情)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是不同的。例如:

与性相关联的爱(侧重于性爱);

与浪漫情景相关联的爱(如追求恋爱体验、互相给予惊喜);

依恋之爱(依偎、信任、忠诚);

责任与感激之爱(如一方的无私关照与另一方的感激);

友谊之爱(类似知心朋友);

与个人痛苦经历相关联的爱(类似患难与共之感);

以及夫妻之爱、家庭之爱和家族之爱的分量与比重等。

案例2-1

一个六口的小康家庭,在父亲暴亡后陷入几十年的“爱”、“恨”交加的情感深渊。

起初,11岁大儿子被送到亲戚家做学徒(其实年龄还太小)。13岁大女儿送去当童养媳,9岁二女儿送进尼姑庵(后还俗),7岁小儿子到市场卖茶水并与到米厂做粗工的母亲一起生活。

期间,两个女儿虽然自身命运悲惨,但勤劳和懂事的她们更关心母亲和小弟,长期以来经常来娘家探望并参与管事,与母亲和弟弟建立起深刻的亲人依恋之“爱”和患难与共之“感”。大儿子随着年龄增长,自立后找了一位“二婚”,但夫妻相爱和谐,并生育了下一代,可以说他们一家有夫妻之“爱”和家庭之“爱”,但确实缺乏家族之“爱”。两姐妹由于与大兄弟接触很少,又由于上述情感上的差异导致对嫂嫂在情感上的不接纳,逐渐地她们成为哥嫂与母亲、弟弟之间各种矛盾的导火索和助燃剂。此时弟弟也已经长大,同样因条件限制娶了一个“地主”女儿,但因为对母亲的深深的“爱”(依恋之爱和亲情之爱),而将夫妻之爱排挤到了对立面,加上两个姐姐护着弟弟和母亲,夫妻关系极度冷冻。弟弟还因为哥哥与母亲对峙而对其生“恨”,逐渐演变成兄弟之间长期的情感纠葛。这一家母女、姐弟、兄弟、夫妻、家庭、家族之间的“爱”与“恨”,一直交织着延续到第三代,前后近50年。

纵观起来,包括两姐妹在内他们其实都是“好人”,她们也反复地讲道理(当然是各自不同的道理),也有细腻的情感和爱心,并且勤劳、奉献、责任感和嫉恶如仇,但由于不了解人的情感的多样性,更不能接纳包括情感在内的的各种压力因素的差异,在恶性循环之下,本来应有的“患难见真情”却演变成为严重的婚姻家庭悲剧。

可见,夫妻或家庭成员应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或情感也是有差异的,需要在接纳差异的基础上,加强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认识和行为的互动来促进婚姻或家庭成员在“爱”的差异上的适应与和谐。

(二)个人在家庭生活不同阶段的“爱”可能不同

在家庭生活的不同阶段,个人对“爱”的侧重也可能不同。例如:

产后妻子对孩子的爱可能胜过对丈夫;

中年男子对朋友的爱,可能胜过对妻子;

老人对孙子的爱,可能胜过对老伴等。

对这些不同阶段情感上的差异,夫妻双方以及家庭成员都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接纳差异,并通过良性互动达到和谐。

另外,人类的“爱”随着婚姻的延长总体上有从早期浓烈的“爱情”向泛化的“亲情”方向发展的趋向。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转换过程中,当事人的体验也会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此时加以一定的自我调控是必要的,有利于避免感情在转弯时“出轨”,防止意外不和谐事件的产生。

二、“爱”与其它因素互相影响

 



如何促进婚姻和谐(之一):调控“爱情”

     婚姻和家庭成员都应认识到,“爱”作为“压力系统”中的一个情感因素,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点、压力反应及文化背景等压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地、动态地影响婚姻家庭和谐。(图2-1

(一)各种压力因素会影响“爱”(爱情、亲情)

有许多现实证据,证明各种压力因素都可以影响爱情(情感)的性质和强度,以及影响爱情和情感的发展方向。(图2-2

在生活事件方面,例如作为夫妻之间常见的主观生活事件之一,对另一方总是抱怨(其实有些事情不需要经常反复地说),则会削弱另一方对爱情和亲情的体验。

在认知评价方面,横看成岭侧成峰,对爱人不同角度的“看法”可直接调整对爱人的情感体验。但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不少夫妻一直生活在相互“想不通”的状态。

在应对方式方面,例如夫妻当中豁达的一方,总是能够在一些小事情面前将小矛盾转化为双方的轻松感受。

在社会支持方面,例如那些无事不谈甚至“废话”多多的夫妻,通常情感较深。因为这里涉及到家庭内社会支持水平。

在性格方面,这是谁都能够说得出的会影响双方情感(感情)的因素,即使离婚时人们也常使用“性格不合”作为理由。但实际上,夫妻双方最容易忽略的偏偏就是这个方面。因为人格层面的某些信念、观念差异,是最不容易被双方发现的影响因素。(参阅后文)

 



如何促进婚姻和谐(之一):调控“爱情”

     在压力反应方面,心身舒畅时总是容易引发对亲人的积极情感,反之则亦然。

更重要的是,当上述各种压力因素总体上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则最容易发现、培养、促进和维持与配偶及家人的“爱”情和亲情。反之,当个人的各种压力因素持续处于失衡状态,将会增加对“爱”的损害的可能性。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在门诊也常见到,当事人则未必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现举一例。

案例2-2

一位男子在年轻时,对妻子和岳父母很是关爱,表现出很深的情感并很自觉地为岳父母家做事。进入中年以后,不知从何时开始,他对妻子和岳父母的情感淡化,岳父母许多事情没有进入他的脑海,所做的事也较少且不主动。当然,这导致妻子不满,属于婚姻家庭和谐的问题。

评估与分析发现,年轻时与他有关的各种压力因素是良性的和动态平衡的,从而加深爱情和亲情。这些因素包括:婚前女方经济条件优越而不弃,故对妻子和岳父母评价积极(正性事件与认知评价);妻子和岳父给予自己家人的尊重和经济上的帮助(正性事件和社会支持);家族成员经常性的交往(社会支持);知恩图报和敢作敢当的观念与行事方式(人格特点与积极应对方式);以及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压力反应小)等。

中年以后,由于家庭的演变,各种压力因素之间关系渐趋恶性循环,系统失衡,导致爱情和亲情的淡薄。这些因素包括:妻子经常贬低自己年老的父母(负性事件);妻子家族成员对自己家庭的偶发事件支持不力(认知消极和社会支持缺乏);家族内部纠葛以及交往逐年减少(家庭内社会支持降低);恩怨分明的观念与行事方式(人格特点与应对方式);工作负担重和心身疲惫(压力反应大)等。(在现实中,对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往往会部分抵消或掩盖这种情感缺损)

(二)“爱”也会影响各种压力因素

反过来,一个没有或已丧失情感基础的婚姻,将会导致连锁反应,引起各种压力因素结构方面的问题,如认知变消极,应对方式变极端,压力反应加重和生活事件增多等。

案例2-3

(一位婚姻咨询来访者倾诉)由于自己的婚姻因故失去了“爱”的基础,近年来导致夫妻和家庭中的许多问题。包括:主观生活事件如争吵增多,客观事件如外来异性对配偶的渗透;自己的认知活动和应对方式变得消极,看问题绝对,解决问题能力降低;家庭支持程度降低,双方家庭人员之间原有的密切程度大大降低;心身健康不佳等等。

而家庭生活事件过多,认知偏执,应对方式消极和完美主义的性格,以及心身健康不佳等,又反过来导致亲情(情感)的削弱。恶性循环的结果,最终使爱情和亲情都彻底消失。

我们可以反过来设想,如果此案例的这位来访者能够保持婚姻中的“爱情”,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就可能不是这种恶性循环,而是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不断加深“爱”(爱情亲情),最终促进婚姻家庭进一步和谐。

许多影视作品都是从这个角度来宣扬人类爱情的巨大力量的。

三、如何促进“爱”

可见,正确认识“爱”和积极调控“爱”,是促进和维持婚姻家庭和谐的重要方面。

在具体的有关“爱”的调控方法和技术方面,各种社会科学及文学著作中有大量的描写。作者几十年来喜欢使用20世纪70年代沙赫德(Schachter S)的情绪心理生物学实验成果中的认知、环境和生理三因素论,并基于情绪情感与需要动机的密切关系,对婚姻中的爱情调控问题做系统指导。

(一)认知调整

坚持在认识上强调“接纳差异、快乐互动”的“适应”原则:即使是夫妻,在“爱”的理解和感受方面也是不同的,这就是“爱”的差异,应予以承认和接纳,再通过快乐互动的方式,加强活动、交流感受,逐渐缩小差异,增加共性。

案例2-4

某对夫妻的一方,他(她)期望的爱情是甜言蜜语和温情脉脉;而另一方期望的爱情却是直截了当和疾风暴雨,不喜欢“弯弯绕”。

此时,双方应首先以平常心态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接纳差异),再创造各种活动,交流双方的心得,逐渐获得共同的感受(快乐互动),慢慢地促进双方情感反应的接近和适应。

(二)需要和期望的调整

适当降低对配偶和家庭的追求目标,有利于平静心境,有利于促进系统因素间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家庭内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最终反而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爱情”感受。

案例2-5

某大龄未婚女孩寻找爱情十多年,交往过多位男友,但都没能找到“真爱”。总结其原因,大致包括男方缺乏帅气,不够细腻,缺乏情趣,没有激情等。

最近经人介绍又与一位新男友交往近半年。男友湖北人,某大公司业务员,来浙江发展,一米六八个子,收入较高,后来还为女孩家庭解决了两个重要的社会事务性难题,说明能力强。女孩父母、亲友对他很满意。父母为了帮助女孩培养感情,将他接住入家。几个月下来,男友对她虽有温存,但从不强求于她,因此她承认男友有责任感。鉴于父母的原因,女孩也试图努力地从男孩身上“找感觉”,但总是找不到。她说原因是男友容貌不出众,身高没超过一米七,头发也较少,而自己脑子里的理想形象应该是头发浓密而且摩丝造型的那种。她也知道,男友在健康、能力、经济、责任感等方面条件都不错,如果放弃今后很难找到更好的;还承认,自己经济、身体等条件并不突出,以前曾与一位男子约会,自己看对方一眼就觉满意,可对方却看不上自己。

尽管如此,由于始终无法“找”到对男友的“感觉”,故来咨询是否顶着父母压力放弃这个男友。

显然,案例中的女子对于“爱情”的追求是过于理想化并且抽象化。像这样的大龄青年男女数量目前正在大幅度地增加。

(三)改善环境

从“爱”作为一种情感来看,可以通过改善家庭环境来提升“爱”的内涵和丰富的感受。因为实验证明,一个人的情绪或情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案例2-6

从老年大学访谈中获得,许多中老年夫妻不注意家庭“情感”环境氛围的营造,认为都是过来人,平平淡淡就是真。其实婚姻生活中需要养成某些习惯,例如恰当的卧室格调布置和经常变换,逢生日制造一点小惊喜等,有助于促进夫妻和家人之间的“爱”的感受。

(四)身体保健

“爱”的情感属性,离不开个体健康的生物学基础,这也是实验证明了的。促进身体健康的任何措施(包括改善性功能),都有助于提高夫妻间“爱”的情感。

(五)通过其它压力因素的调控来促进“爱”

例如,通过正确认识和接纳家庭成员之间的人格差异,有利于促进“爱”。

案例2-7

一位城里的媳妇,只是顺便地将来自乡下暂住的公公使用过的痰盂拿到厕所里去,自己也忘了此事。多年后,早已回乡的公公在乡亲们中间赞叹起媳妇这件不怕“脏”、看得起乡下人的“壮举”,略显得意。此情景正好被回乡的丈夫看到,丈夫回城后的当天晚上,禁不住给妻子投去了难得的一次激吻,反映妻子对乡下公婆的尊重给丈夫带来复杂的情感提升。

在这里,夫妻双方能恰当处理双方父母价值观、风俗习惯等与人格相关的各方面差异,特别是注意采取“接纳差异”的态度,常常会因此引起配偶对自己的强烈敬意,通过压力因素之间的积极互动作用,最终这种“敬意”会转化为对其它因素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增进夫妻双方的“爱意”。

但可惜的是,作者的临床经验显示,当前许多新婚青年男女婚姻“问题”的发展路径,往往正是这样:他们的起点是未能正确对待双方父母在人格方面与自己的差异,然后导致配偶情感受损,最后以夫妻关系恶化并彻底反目为终结。

    另外,夫妻在家庭生活中多说对方的“好话”如恭维话,也就是给对方更多的家庭内社会支持,同样能增强双方的感情。这是通过提高社会支持来促进“爱”例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