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婚姻和谐(之二):调控“生活事件”

标签:
和谐生活事件婚姻家庭系统因素压力情感 |
分类: 解读婚姻-核心内容 |
![]() |
第二,夫妻之间,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长过程,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往往不同,对家庭生活事件的评价和感受也不同,其中特别需要注意主观生活事件;
第三,不同时期家庭成员对家庭内出现的生活事件,各自的认识和体验可以动态地发生变化。
(一)生活事件的定义与分类
(1)生活事件定义:是指生活中出现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物的各种变故。
(2)按现象学分类:可以分为家庭事件、工作学习事件、人际关系事件和经济事件等。(图2-3)
(3)家庭事件:家庭事件是人类重要的生活事件,其中又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矛盾对家庭和谐的影响最大。
(4)按当事人的体验分类:还可以分正性生活事件(快乐的事件如结婚)和负性生活事件(痛苦的事件如夫妻不和)。
(5)按事件的主、客观属性分类:可相对分为客观事件和主观事件。客观事件是指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客观存在的各种变故。主观事件是指因为个人认识的原因而将某些平常现象觉察为“事件”。
(二)家庭主观生活事件的危害
家庭主观生活事件是婚姻家庭和谐的大敌,往往与当事人的人格和观念有关:
案例2-8
某丈夫很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招牌式的交际夫人。虽然他也承认,自己妻子脾气温和,能忍辱负重,也很辛劳。但平日里他总会不由自主地从妻子温和的脾性和行为背后看到某些艳星的刺激,从妻子尽职尽责劳作背后看到某些美女的浪漫。因此不管其贤惠的妻子做什么,怎么做,对他而言都感觉不满意,都是负性“主观事件”。其原因是,这个丈夫具有完美主义的人格特征和极端的审美观念。
(三)婚姻不同阶段,家庭生活事件内容和性质不同
总体上来看,随着婚姻的延长,夫妻双方对生活内容的关注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妻子变得在乎丈夫与别的女人的交往;丈夫变得对妻子的家务劳动评头品足。这样就会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各种生活事件,特别是主观生活事件。
二、生活事件与其它因素互相影响
婚姻和家庭成员都应认识到,生活事件与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点、压力反应及文化背景等各种压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地、动态地影响婚姻家庭和谐。(图2-4)
![]() |
![]() |
案例2-9
一位年轻已婚女子因心身疲惫、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一周而来心理门诊求助。
经过询问获知背后的缘由:城里的岳父母花钱给新婚夫妇购买轿车(事件)。作为妻子的来访者认为(认知),这车实际上是父母为自己的丈夫买的,也确实是丈夫在使用。乡下的公婆几次进城探望博士儿子和新媳妇,多次说到(认知),“汽车是好,就是有点费油钱(其实可能是强调车子好,只是表述方法有城乡差别)”,还说到“城里空气污染,孩子不宜带出门(其实可能是强调自己也懂得现代事物,也在关心孙子)”。妻子认为(认知),公婆不但不感谢自己的父母买车,反而责怪买车浪费了他儿子的油钱(主观事件),还指责自己不会带孩子(主观事件),于是就冷言指责婆婆(应对),结果与婆婆关系冷淡(事件),并与婆婆吵起来(事件)。于是找丈夫诉苦(应对)。丈夫反复解释,到后来还几次求她就算是“让”他的父母,不要再抓住不放(应对),但无效。结果丈夫多日里沉默无语、冷若冰霜(负性事件)。几周下来,妻子终于病倒了(反应)。
在这个案例中,虽然来访者的求助目的是看“病”(即压力反应),但我们却可以从事情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到多种压力因素例如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实际上还包括来访者的人格特点等的反复作用,引发和加强各种“生活事件”,使得与她有关的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说不清楚,最后只得将注意力关注到“疾病”上去。
三、如何控制生活事件
控制和管理生活事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这里只是采用生物学原理,将事件控制策略简明地分成解决、回避和缓冲(或屈服)三类。
(一)解决
生物界解决问题的一种积极适应方式是“战斗”。但对人类婚姻家庭中的生活事件而言,我们必须将其演绎成是理智的认识调整和问题解决。
“接纳差异、快乐互动”的原则是认知调整的利器,反复训读、讲解或者思考这一原则,都可能有利于消除大量的主观生活事件(在和谐家庭中各种主观事件就较少),也有助于消除许多误解,协调好某些关系,继而解决某些客观现实生活事件。
问题解决则是指小事要及时解决或说明清楚,不让其发展为大事;大事要在接纳差异基础上理智地处理,即使最终处理结果不佳,也得接纳差异。
案例2-10
在外经商的丈夫因为性格原因,对妻子为了婆婆一些小事而发的唠叨,往往“包容”下来,不作表示,也不去协调解决,因为他认为这种小事总是难免,理智的人都应该自己能够处理。
同样一起在外工作的妻子却是个直性子。丈夫对于妻子的评价是,能干,对生意起很大的作用,但情绪易激动。
时近年关,住在乡下的婆婆问放寒假来玩的孙子,今年到哪里过年。7岁的孙子顺口说到外婆家过年。奶奶认为媳妇瞒着儿子私自与孙子“商量好”到娘家过年,因而不满。妻子深感委屈,但丈夫却认为妻子小题大做,并发展为争吵。妻子认为丈夫“恋母”,丈夫认为妻子“坏脾气”。妻子带着孩子出走住入旅馆,丈夫也没有去劝。到了年三十,妻子转念,开车带着丈夫和孩子一起来到婆婆的村前路口。停下车,妻子坐在驾驶室没有动身,已经下车的丈夫将妻子的东西重新放回车上,顾自走向了家门。妻子没有将车子开往并不远的娘家,而是带着孩子一路哭着将车开回到已经空荡荡的旅馆,过了一个“刻骨铭心的年”(妻子语)。
这类案例现实中也较普遍。如果丈夫能够早与妻子商量如何过年(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双方轮流过年,门诊晤谈中婆婆显得并不封建落后),或者及时解决妻子和母亲的“误会”(丈夫可以了解事情原委后向母亲解释妻子并未“商量好”),或者在妻子外住时过去安慰一下(男女角色使然男方似乎应当主动些),或者年三十下车之时能与妻子说句话和扶一把(事后妻子认为丈夫应该拉一下自己下车,因为此前是吵架才分开的),都不会将这个事件恶化成后来这个样子。
(二)回避
生物界另一种主动适应方式是“回避与逃避”。在人类婚姻家庭生活中,同样应学会对某些负性事件的回避。
例如:对于一些应激性家庭冲突事件,应及时地、无条件地先离开现场。某些人的“坚持原则”,一味地“针尖对麦芒”,只会扩大事件范围,甚至改变事件性质,个别情况导致足以饮恨终身的重大生活事件。
回避或离开以后,往往为问题自然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创造条件(如对方“想通了”,或事情过去了,或新的因素介入了)。
(三)缓冲(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