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无困惑
(2014-11-02 11:09:32)
标签:
隐士市井乡村不仕陋巷终南山 |
分类: 知觉·刊首语 |
夏日夜晚,白日里逃暑在空调房的男女老少,纷纷出来透气,一阵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及时雨光顾后,街巷和公园仿佛突然复活了一般。邀上好友散步,往来的路人皆穿着清凉,千百种人生从身畔忽忽流过,我们也是人潮中的过江之鲫。
“看来看去,多是纠结疲惫的脸庞,鲜有清澈明亮的眼神,欢愉会心的笑容。”你幽幽地传过话来。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话。城市喧嚣,时代浮躁,物质丰饶,精神贫瘠,这似乎是公认的现状。
“陶渊明的桃花源无处找寻,隐士之家的终南山仍然是捷径。”你自己找回了一个忧伤的谜底。
我知道,你又想着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如诗如画的美好生活,着实令人向往。但有时候,我又会痛恨这样的文字,因为这使不少人在失意落寞迷茫之时,仿佛听到大海深处海妖的歌声,痴迷甚至行动起来,跑到终南山、五台山尝试着过清修的隐士生活。
隐士,是隐居不仕之士。这传达出三层意思,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其次是“不仕”,不在仕途,不做官;最后这层是“隐居”,说起隐居,我们总是想到深山老林、世外桃源等,其实并不然,古人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回顾历代隐士,比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身居陋巷,谦逊好学;比如范蠡,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遁迹江湖经商;比如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对官场不满而解冠归去,结庐人境,耕种于乡村。他们皆是隐居于市井乡村,人来人往之中。
所以,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的,或许仅仅是形式上的“隐”,最多也只是小隐罢了。若能真正调好心态,愿意用手中的一块面包换取一朵水仙花,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完全可以在最世俗的市井乡村中排除喧嚣的干扰,自得其乐。
太平盛世,隐身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