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品读 理洵
(2012-10-08 22:14:07)
标签:
知觉杂志听文谈艺书评纯文学理洵 |
分类: 知觉·普通读者 |
《世说新语》品读
□理洵
日近长安近
“夙惠”,也作“夙慧”,就是说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世说新语》中专列“夙惠门”,收集了七则故事来说明孩子小时候很聪明,其中有一条是说东晋明帝司马绍的。
说司马绍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父亲元帝的膝盖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问他故都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泪来;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元帝就把自己回到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复兴帝室的意思说给他听,于是问他日近还是长安近,他答“日远”,因为“不闻人从日边来”;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再问明帝日近还是长安近,他却答“长安远”,这让元帝大惊失色,问他为什么和昨天所说的完全相反,明帝回答说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这是一则很有名的故事,小孩子的聪明是显而易见的,同一个问题,他先是回答“日远”,是从听觉的角度切入的,因为没有听人说谁是从日边来的;而回答“长安远”,则是从视觉角度切入的,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判断一个地方的远近,既能通过视觉,也是能通过听觉的,但这似乎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小孩子不同的回答,刺激了统治者的神经。晋朝的都城原在洛阳,匈奴兵取洛阳后又于公元三一六年攻占长安灭掉西晋,第二年晋朝皇族司马睿不得不逃到自己原来的封国地江南的健康,即今南京重建晋朝了,史称东晋。当有人从洛阳过来,故国之思,屈辱之苦,一时难抑之情,晋元帝自然会“潸然流涕”的。
以后来司马绍的作为来看,他还是很有出息的。他自小聪明,母亲是鲜卑人,因而他长着金发黄胡子,很勇猛,为人豪爽,且有雄才大略。公元三二二年继位时,东晋政权内忧外患,半年前大将军王敦以诛杀奸臣为名攻陷都城建康,自认丞相,把持朝政,形同傀儡的晋元帝不久即忧愤而死;而外部西方的成国和北方的后赵也乘机频频进攻,东晋丧师失地,节节败退;而水灾、霜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又连绵不断,真是风雨飘摇。但司马绍还是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英勇善战,剪除了王敦势力,这是他在位期间发生的最有影响的事件。只可惜他活的时间太短了,公元三二五年病死,在位三年,死时才二十七岁。
据说他的死与女人有关,皇后庾文君有些母老虎的性格,司马绍并不怎么喜欢这位颍川鄢陵荀氏的名门闺秀,就在深宫中藏了一位绝色美女宋祎,是石崇妾绿珠的弟子,曾经做过大将军王敦的妾,能歌善舞,特长是吹笛子,国中无出其右者。纵欲或者皇后加害被后人推测为他的死因。但他对死似乎看得很洒脱,在病后第五天的遗诏中说:“自古有死,贤圣所同,寿夭穷达,归于一概,亦何足特痛哉!”并要诸臣为自己治丧时“务从简约”,不得奢侈。这位本来应该很有作为的青年皇帝,没有能够继承父祖辈的遗业,雪耻以廓清中原,终究还是让人感到遗憾的,因而清人王夫之感慨地说:“明帝不夭,中原其复乎?”
不过这则故事,如果按照时间推算,放在晋明帝身上,是值得怀疑的。明帝生于公元二九八年,东晋在建康建都是在公元三一七年,即使故事发生在这一年,明帝也应该是十九岁了,还要“坐元帝膝上”,是不靠谱的。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这则故事后边引用程炎震的话说:“永嘉元年,元帝始镇建业。明帝时年九岁。若建兴之年,愍帝立于长安,则十五岁矣。”对年龄也进行了推测。有专家认为这则故事的原型来源于《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
容庚《甲骨学概论》一文中,评价郭沫若说:“其想象力极强,文笔优美,日近长安近,皆能言之成理。余于其说之确凿可据者固多采纳,而间以献疑之故,招郭氏之不安,甚且以为遭受敌视,而函札遂疏。去年春,相见于重庆,问以新著,举《青铜时代》、《十批判书》两种相对,剧谈二小时,知其兴趣在政治而不在考古,将如退院之僧矣。”“日近长安近”,怎么都能说,让人读起来就真是意味无穷了。
丘壑独存
叶圣陶一九七七年一月写信给俞平伯说,谢国桢“属弟书篆字联,点戏用朱彊村之句‘信步园林以诗酒自适,小头风范而丘壑独存’。弟不晓‘小头风范’何意,敢以为问。”而后书信往来,探究其故,终于在二月三日复信给俞平伯说,“谢刚翁覆书已至,‘小头风范’之‘头’字系彼误书,询之陈从周,当作‘颓’字。”事见二人书信集《暮年上娱》。
这副对联后来就成为很有名的联语了,在很多的有关叶圣陶和谢国桢的文字资料中都有出现,据谢国桢说,对联词句是陈从周送与他的。大致“头”、“颓”之误,很可能是因汉字繁简在抄写过程中出现的笔误,“头”字的繁体“頭”手写是比较像“颓”字的,这是我的猜测。而在陈从周有名的《说园》系列文字中,“小颓”一词确实出现过,“童俊老人曾谓,拙政园‘苔藓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真小颓风范,丘壑独存,此言园林苍古之境,有胜藻饰。”意境是能感觉出来的。
其实“小颓风范、丘壑独存”这些字,在《世说新语》“容止门”第二十四篇中可能是出现得最早。说太尉庾亮在武昌镇守时,一个秋夜佐吏殷浩、王胡之等人登上南楼吟诗,他穿着木屐带着随从突然到了现场,大家都要回避,却被他劝住,说他于此也有兴趣。于是就和大家讽咏戏谑,毫无拘束地尽情欢乐。后来王羲之把这件事说与丞相王导,王导说,“元规(庾亮字)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羲之回答说,“唯丘壑独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那时,元规的风度不得不稍有减损。”“但是胸中高雅的情趣还是存在的。”“丘壑独存”,是指闲逸、超脱的胸怀情趣。
人的内在美是以人的智慧、品格、才华为基础的,《世说新语`容止》各篇就特别注重人的内在美的表现,把人超凡脱俗的风姿神韵通过“容止”表现出来了。对庾亮的描写就相当成功。倘若用时下的现象比画,就是说领导忽然放下了架子,与下属放纵声色,卡啦OK了一回。不过那时是理调吟诗罢了。明袁中道看到这则故事时称是“韵事”。韵事倒写出了太尉的真性情,虽在外人看来风度稍减,但骨子里内在的神韵还是掩饰不了。孙绰《庾亮碑文》中说庾亮,“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更是说出了庾亮的内在的美,两篇文字是能够相互印证的。
“信步园林以诗酒自适,小颓风范而丘壑独存”,有着很好的意境,以此联谓谢刚主,应该是妥帖的。
所谓贤媛
卞后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任夫人,她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曹丕、曹植名气很大,曹彰、曹熊就不是太出名了。曹操的第一任夫人刘氏,早亡,生子曹昂,过继给第二任夫人丁氏,丁氏没有子女,就很喜欢他,不幸的是,在一次战争中,为救曹操,被乱军射死了,为此,丁夫人经常数落、哭骂曹操,曹操一气之下就把她送回了娘家,再要接她回来的时候,她不回,劝她再嫁,她也不嫁,于是,在建安初年,曹操便把她废了,立卞氏为正妻。
这位卞氏,其实出身并不好,《三国志·魏志·卞皇后传》中说她“本娼家”,就是四处漂泊着卖艺为生,曹操二十五岁时在老家谯县遇到她,就纳她为妾,带回了洛阳,这时她才二十岁。《太平广记》里说她出生时,屋内金光灿灿,她的父亲问卜于人,卜者说,这是吉祥气,此女后来必大富大贵。倘以她二十岁前的经历看,打死鬼也不信,但拿以后的情况看,她贵为皇后,应该是应验了。
有关她的事迹,我在《世说新语》中看到两则,一则在《贤媛门》,说魏文帝曹丕病了,她去探望,但进门后却看到值班侍奉的人都是从前魏武帝所宠爱过的,太后就问什么时候过来的?回答说正在为武帝招魂的时候。卞后就叹息说,狗鼠不如的东西,早就该死了。直到魏文帝曹丕死时,卞后也没有去哭吊。另一则在《尤悔门》,重点似乎不是在说她,但她的形象却很突出,说曹丕疑忌弟弟曹彰太过于勇猛强壮,对他有威胁,于是趁着在卞太后房中一起围棋,一块吃枣的机会,便把毒药放在枣蒂中,自己挑选能吃的吃,曹彰不知道,就中了毒,卞太后找水救他,光着脚跑到井边,打水的瓶罐却早就被曹丕指使的人打碎,曹彰很快就死了。曹丕又想杀曹植,卞后说,你已经杀了我的曹彰,不能再杀我的曹植。
《魏书·后妃传》里裴松之注中还记录了一件卞后救曹植的事件,体现了她的政治智慧,说曹植遭到群臣弹劾,曹丕便委派卞兰带着公议到卞后那里指控曹植,本意在于置曹植于死地,且让母亲无话可说,卞后深知曹丕用心之险恶,就当着卞兰的面批评了曹植,而见到曹丕时却绝口不提这件事,这样就使曹丕不便发难,从而巧妙地保护了曹植。
这几件事情,都发生在曹操死后,其实在魏武生前,卞后的作为,就深得曹操赞赏。当年董卓兵进洛阳的时候,曹操为典军校尉,后来觉得董卓成不了什么气候,就带了几个人逃跑了,不久就有曹操已死的消息传来,洛阳城中原来他身边的人都纷纷要逃回老家,在这关口,被当时还是小妾的卞氏制止,为曹氏集团保存了实力,后来曹操很是赞赏这件事。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太子时,王府的人对卞氏说,你儿子被立,天下人都感到高兴,你应该拿出财物来奖赏大家。她却说,曹丕被封,只说明我对他的教导没有过失,我高兴也正在这里,但是没有因为他当太子要大肆庆贺、赏赐众人的道理。这些话被传到曹操耳朵里,他高兴地说:“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赞扬她识大体,做人稳重,处理事务得当,并委以主持家务的重任,与曹操的感情很好。此外她还很是照顾丁氏的生活,自己平时也很节俭,也很注意制约外戚干政,平衡各种政治利益关系。
《世说新语》中所记“贤媛”,卞后应该是很典型的人物形象了,所谓“贤媛”,字面的意思就是指贤惠美貌的女子,这个词语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应该是相当早的,而后多为人所引用。《世说新语·贤媛》三十二篇中,前十篇都说的是两汉、三国的旧事,其余则为晋以后的事迹,基本上是从母仪风范、相夫教子、析理断物、思辨敏捷等方面记录了一些女子的德言容功,说明女性在当时已经引起了必要的重视,不过余嘉锡先生考察说,“有晋一代,唯陶母能教子,为有母仪,余多以才智著,于妇德鲜可称者。题为贤媛,殊觉不称其名。”其实还是重在考察德的因素,而才智与美貌,似乎是应该居于其次的,但从卞后的事迹来看,我觉得她与所谓“贤媛”的标准,还是相称的。
《知觉》2012年8月刊总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