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本是为了果腹,聚在一起吃饭的人多了,就成饭局了。饭局是中国人最普及的社交方式,也是独属于我国的一种文化现象,结婚有饭局,升学有饭局,赔礼有饭局,办事有饭局,开会有饭局,老年人偶尔聚聚也会有饭局,在中国,饭局几乎无处不在,而且几乎成了一种交际应酬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参与饭局的人,这样的饭吃多了,心里都会十分清楚,看似简简单单的一顿饭,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就是一个纷纷扰扰的江湖,其间蕴含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不单单是如何应酬和如何注意礼节礼仪的问题那么简单而已。
一般来说,不管是款客者还是受邀者,走上饭局,都想利用吃饭时的热情达到融洽关系,博得对方的认可,达成自己的目的。可是,不少人参加饭局后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一方面,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大家彼此间话不投机半句多,经常会出现一片沉默的状态,一些昔日老朋友、老同学、老相识,甚至还会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饭局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莫名其妙自带优越感的人,这些人得意忘形,锋芒毕露,总以为周遭所有的人就是自己最聪明,最有能耐,甚至可以操控一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殊不知,做人不能没有自知之明,做人又最难有自知之明。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自吹自擂,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跳梁小丑般的哗众取宠罢了,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自以为是。
正常情况下,人都有嫉妒心,这是一种普遍的酸葡萄心理。大家聚在一起,特别是那些曾经相识不相知的,难免还会出现相互攀比,将一个个饭局变成了攀比会、炫富会、关系会。很多人在参加饭局的时候,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或者当年并不怎么样,现在过得比自己强,并不是在内心真心的祝福他,祝贺他,反而觉得是他抢了自己的风头。
中国式饭局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种社交智慧方略。按道理来说,饭局是编织和营造社会关系,拉近人际距离的途径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的时候,一次宴请,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一桌筵席,就可以影响人生的走向。不过,也不是每每就能够在推杯换盏中如愿以偿的。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饭局是享受也是忍受,应酬是必须也是无奈,既不可能摒弃,也不可一味承袭。
有些时候,作为款客者的一番热情,并没有拉近与受邀者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一番慷慨付出,只会被别人当作有利可图;有的时候,大方的好脾气,只会被别人当作柔弱可欺。殊不知,慈善过了头,就是缺少心眼。特别是在一个圈子里,一旦开了个头,没有继续满足人家的期待,别人不仅不会感激款客者曾经的好,还会怨恨他的冷漠。这就是主观意愿和客观实际的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