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和姥姥,就是母亲的父亲母亲的意思,有的地方称为公公婆婆,在潮汕话中,还加了一个外字,叫做外公外嫲。不过,自从独生子女长大且相继成家生子后,这个隔着两层皮的称谓似乎在人们的口语中渐渐消失了,取而替之的,都是公公嫲嫲的亲昵称呼。
并非在潮汕地区外公外婆这个称谓消失,在全国各地姥爷姥姥的称谓也大多消失了。最主要的原因,大多家庭的独生子女成家生子之后,不管男方还是女方,这个孩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都是接续香火的后,都会把他或她当成自家的小祖宗。
早在世纪交替前后,潮汕人的独生子女长大谈婚论嫁时,已经男不叫娶、女不叫嫁,婚礼也是两头合办或者各自举办;因为不存在所谓“男娶女嫁”,也就没有天价彩礼这一社会现象。尽管年轻人大多都置办有一套房子,双方父母家仍然布置了一个新人房。女方怀孕期间或者哺乳期间,侍候她的,往往都是女方的母亲较多,孩子一闻世,双方的父母也都为带孙儿忙得不亦乐乎,期间又大多是女方的母亲付出的精力最多。
这种平婚的形式,不仅在潮汕,在全国各地都有,名称各不相同。在江浙一带,还被人们称为“两头婚”。双方或许共同买个房子作为共有资产,组成一个小家庭,或许各自还住在原来的家里,彼此的关系仅限于生育后代;或许只生一个,两家共同拥有,或许生了两个,一家一个,各随其姓,总之是男女双方家庭基于平等,彼此关系十分融洽。
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婚现象,主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推行一孩化家庭所衍生的。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婚姻形式,既不是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小夫妻除了拥有自己的小天地,还可以两头走,两边都有他们的生活空间。男方可以去女方家里生活一段时间,女方也可以去男方家里生活一段时间,孩子也跟着年轻的父母两头跑,两头都是公公嫲嫲。并且,用不着大人教他或她,不大懂事时,会一个人叫奶奶,一个叫嫲嫲,或者一个开汽车的爷爷,一个开摩托车的爷爷;懂事以后,就会在爷爷奶奶前面加上一个姓氏称呼,诸如张爷爷,李奶奶。
社会上兴起平婚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主要原因是,不管是男的或者女的,双方都有传宗接代的需要,都有继承家产的需要,都有养老的需要,这是一种非常完美的解决方式。这种新型的婚姻关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特点在于能够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使年轻人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更具黏性,两边的老人都共同拥有自己的儿孙,同时也弱化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能减少家庭矛盾的产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平婚的积极尝试,对代际关系的改善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