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将至,电话铃声又响起,是饼干厂的老工会主席打来的,竟然叫出了我的名字,要老伴去厂里领月饼。老伴退休已经有10多年了,每年的中秋都会领到两筒月饼,薄薄的一层纸,仅以红绿两色印着标识,没有精美的包装,打开这层纸,5块印着红英米字样的月饼就露了出来。
如今超市售卖的月饼,都是铁盒的、纸盒的,圆盒的,方盒的,精美的包装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不过,我更钟情于这种既简朴而又庄重大方的包装,表里如一,没有太多的掩饰。见到它,儿时那种欢愉的心情,那种甜蜜的期盼,那种简单的快乐,顿时又浮现在脑海里。
潮汕的月饼百十年来都是遵古法制,不是绿豆沙、乌豆沙和水晶,就是双烹的乌豆沙加水晶。那层层叠叠的酥皮肥而不腻,那或绿或乌的里馅撩拨着味蕾,在广潮京苏四大流派中独具一格。这皮薄而脆,馅厚而清,香甜软润的口感,便是潮汕的经典美味。
小时候每到中秋节,晚饭后,我们一家4个孩子,都会围坐在晒台上的小圆桌旁,盼着月亮快点出来。说是赏月,眼睛一直都没有离开桌子上的月饼。如今对于月饼的怀念,并不仅仅是那种味道,而是像看一叠珍藏的老照片,像听一曲经典的老歌一样,对全家人其乐融融的那份留恋,那份不舍,那种说不出的岁月沧桑和淳美的记忆。
已经是从心老人了,至今脑子里仍然抹不去的,便是物质匮乏的当年两段有关月饼的轶趣。一是三年困难时期,月饼不仅是供应的,外皮还不酥里馅也不甜,是杂面裹着柑皮制成的。每人凭证购买一块,还没过中秋早就啃光了。在医院工作的三姨妈舍不得吃,留了大概10来天,见到我,高兴的对我说,跟她拿饼去。饼拿到了,原先软软甜甜的月饼已经变得硬梆梆的,咬起来咯噔咯噔的响。二是困难时期刚刚过去,月饼除了供应,只有到茶座饮茶才有配给。那时候,细舅还在读书,在邻近乡镇教书的三舅回汕,带我和细舅一起到中山公园玉鉴湖边的茶楼饮茶。一壶茶配两块月饼,两个舅舅光顾谈话,就我吮着唾津,只瞪着那些已被切成角的月饼不放。苦后回甘的潮汕工夫茶配上油酥香的月饼,茶的苦解了饼的甜腻,饼的甜缓和了茶的涩,可称得上是绝配。可是,等到他俩谈完话想泡茶吃饼时,早已光盘。
许多年过去了,每逢中秋前夕,市面上除了潮式月饼,更多的是广式月饼,品种越来越多,包装也越来越豪华,却很难吃到儿时吃过的那种滋味。这种花钱买来的精美月饼,除了礼尚往来,也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应景食品而已。不过,只要见到,便勾勒出儿时一段淳美的记忆,心里顿时又撩起了一股细腻甜美的滋味,萌生出一种醇厚而又甜蜜的味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