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无聊,脑子里骤然冒出了一迭“大团结”的映像,于是让老伴开抽屉掏出了那6张成一迭珍藏了近半个世纪的纸币来。这些“大团结”还是老伴当年回城时农场退职金的一部分。那时候不知怎么搞的,一百多元花了一些,剩下的这6张竟然给忘了,一直保存至最近才无意间发现。
上了年纪的人都非常熟悉,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大团结”就是10元人民币的代称,这种60年代发行的10元券,是第三套人民币最大的面额,正面的图案是一群各族同胞的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因此也就被称为“大团结”。
那个时候拿攥着一迭“大团结”可是十分炫耀的事情,拥有1000张“大团结”就是了不起的万元户。前些日子发现这6张“大团结”时,还抱怨老伴没记性,在当时,这可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可以买许多好东西。如今回忆起来,感触良多,禁不住感叹钱不值钱。据悉,现在的1000元只相当于那个时候的30元。当年,工人的工资普遍都是30多元,有40多元就是老师傅了。那时候在“公元”厂上班,工资连加夜餐费、营养费等,月收入可达到60多元,在诸多的工人群落中,可说是数一数二的,难怪当时社会上流传有一句话,“嫁人就要嫁公元人”。那个时候,每人每月分配的大米是24斤,每斤是一毛四分六,上市时,一斤青菜都是几分钱,一斤剥皮鱼、虾蛄、三目蛴都是几毛钱,10块钱可以生活10来天了。不过,现在年轻人动辄就是月入几千元的工资,我们的退休金也都是以千为计的,倘若钱值钱就怪了。
既然无意中将这6张“大团结”留存到今天,它们也就成了珍藏品。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分别是建国前后、50年代、60年代、80年代末期以及21世纪初期。在上世纪60年代发行的“大团结”共发行了三个版本,分别为二罗马、三罗马以及荧光版。它们采用双面凹印的印刷工艺,据说荧光板在流通中无法从印刷机通过,后续被中国人民银行秘密回收,目前市场上存量的都是二罗马和三罗马,至于它们如何区分,我是一窍不通的。这些“大团结”从60年代初期一直发行到80年代末期,是发行时间比较长久的一套人民币,也就意味着发行数量和存世数量非常庞大,其收藏价值自然不高。近年来,较大的存世量吸引了庞大的收藏基数,价值也就有了一些变化。据说,全新品的每张可高达四五百元,普品的也有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也就是说,这6张“大团结”,即使是最大的收藏价值,也不外是几百至千多元,对于当年的实际价值来说,还是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