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大妈见到一群小孩在玩,为了逗了他们,从兜里掏出了一把糖果。没料到,现场有9个孩子,可大妈手里才有8颗糖。看着纷纷伸手的小孩,她正在犯难时,其中一个稍大点儿的女孩懂事的后退了一步,于是,伸手的孩子都有糖吃了。
分完糖果,大妈走近女孩的身边,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你真乖!听到了大妈的夸奖,女孩眼睁睁看着别的孩子那美滋滋的神态,心里酸酸的,说不出什么滋味。
这就是“懂事的孩子没糖吃”的故事。从这个故事谈开,作为大人,总是认为,“懂事”的孩子乖巧听话,“不懂事”的孩子不省心,常常要求身边的孩子要“懂事”。可是,现实生活中,太懂事的孩子总是让人心疼,心生怜悯。由此,使人联想到“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另一句话。那些会哭的孩子,往往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大人不得不对这样的孩子多操心,多费心,而那些乖巧的孩子,往往因为“懂事”,反而容易被大人忽略了他的价值所在。
“懂事的孩子没糖吃”,是一个不合理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却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现象。会哭的孩子容易引起注意,从而得到更多的照顾,这就是现实的存在。不仅人类是这样,动物界也如此。这种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的现象,其实就是合理合法的存在,是一种客观规律。会哭的孩子,或多或少总会引起具有支配地位的大人的关注力,从而争得该得的一杯羮。
我们必须指出,每一个大人总是希图自己身边的孩子,要老实,要听话,要做一个乖孩子。殊不知,这些原本在孩子身上的优点,恰恰就是他们成年之后的缺点。步入社会之后,习惯了顺从别人、讨好别人的他们,在本该奋斗的年纪,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自己的价值观,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唯唯诺诺、循规蹈矩,没有自信心,甚至有些自卑,缺少魄力和勇气,导致了一代妈宝娃、啃老族和长不大的巨婴的出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