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往事悠悠,有些总是难以释怀。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还在特区管委大楼办公的汕头特区报20来名编辑记者集体到海门度假,那天晚上的即兴表演,跳了一段忠字舞,引起了大家的捧腹大笑。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忠字化”运动和跳忠字舞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了。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初期的事情,这种“忠字化”运动和跳忠字舞是伴随着“天天读”雷打不动的出现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每天的晚饭过后,每当听到一阵清脆的口哨声,位于我们连队茅草屋中间的篮球场上就会聚集很多年轻人,手拉着手很快就扯成了一个大圆圈儿,接着一首歌齐声唱起:“敬爱的毛主席,敬爱的毛主席,你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你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有多少贴心的话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您唱......”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这是在跳忠字舞。伴着激动人心的歌曲,我们扭动着充满活力的身姿,欢快地跳跃着、扭动着、舞摆着……这样的场面持续好长时间,忘记了是什么时候才没有的。
那个火热年代里搞得最火热的事情就是“三忠于”和“四无限”,毎一个房间都供奉“红太阳”,整个连队茅草房的土墙都用白灰写满了“最高指示”和标语口号,火热把整个生活范畴变成了一片红彤彤的海洋,佩带像章和携带红宝书是我们每一个知青宁可不吃饭也不能耽误的事情。
对于“忠”字的理解,《说文解字》中的注释为:“敬也。从心,中声。”也就是说,“忠”具有敬、直、不欺、忠实、诚等特征。现在的国人一谈起“忠”字,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的浮现出儒学教义中汉朝董仲舒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话。历朝历代也都出现了不少忠义之士,流传了许多慷慨悲歌、可歌可泣的历史佳话。从他们的历史事迹中,也都能触摸到“忠”字的痕迹,那就是绝不是简单的忠君报国。不过,在现代文化价值里,“忠”字似乎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了,甚至有人还谈“忠”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