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2020-03-30 20:33:08)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过来人,我们的头脑里曾经留下了那个特殊年代“八亿人民八台戏”的特殊记忆。其中有些脍炙人口的唱段,时至今日仍然记忆犹新。尤其是歌曲《沂蒙颂》中那“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愿亲人早日养好伤……”

这部四场芭蕾舞剧《沂蒙颂》是以1947年沂蒙老区的拥军故事为题材编著而成的。在沂蒙山区沂河村头,前来挖野菜的英嫂,发现了身负重伤强忍疼痛追赶部队的方铁军,因缺水而昏倒在地。伤员急需水抢救,回家取水路程远,英嫂果断地用自己的乳汁救伤员。为了避免赖匪搜捕到伤员,英嫂还将亲人隐蔽在山坳里。英嫂回到家中,哄睡婴儿后,立即捉了老母鸡为伤员熬鸡汤……

我们都知道,文艺创作有一条准则,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沂蒙颂》歌颂的就是抗战时期沂蒙山区的一个特殊群体——“红嫂”。当她们的男人在战场上与敌人拼命的时候,她们把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她们大仁大义、大忠大勇、无私奉献,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支持抗战,谱写了一个个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故事。在这些红嫂中,有一个最为耀眼,她就是被认为是“沂蒙红嫂”原型人物之一的哑女明德英。

两次用乳汁救活小八路的哑女明德英,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岸堤村的一户贫困之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她2岁时因为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哑巴了。25岁时,她嫁给了横河村中无田无房的贫苦村民李开田,夫妻两人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在村外墓地旁边盖了一个茅草窝棚,成了村中的看墓人。

1941年,日伪军包围了驻扎在沂南地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一位小八路军战士在冲出包围圈时身受重伤,明德英发现后,急忙将小战士藏在自己所住的窝棚中。小战士因失血过多晕了过去,眼见小战士嘴唇干裂、奄奄一息,情急之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将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的口中,小战士才渐渐苏醒。

1943年,明德英又从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救出13岁的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当时庄新民身体非常虚弱,且伤口化脓,高烧不退,明德英又以自己的奶水喂养他,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以沂蒙红嫂为题材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电影,其原型就是哑女明德英。从此,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被广为传颂,家喻户晓。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部队当兵。聂帅曾亲笔题词,赞誉明德英为“先进妇女光辉形象”。另一上将在探望她时,则为她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被哑女明德英求出的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因为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担任了厅局级干部,他时常牵挂着当初救了自己的明德英夫妇,经常带着全家来到沂南县看望两位老人,逢年过节都会给老人寄来一些礼品。1995年明德英逝世,庄新民还亲自前来给老人送终,此后每年他也会带着家人来到沂蒙山区给明德英扫墓。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沂蒙英嫂的真实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