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岁未之际,我们与赖汉扬老师、杨培秋老师一起,4人自驾车来到潮州古城,游览了大半天,吃过了午餐后,才离开潮州古城,来到了城东红山砚峰公园内的淡浮院。冬日的午后,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游客,显得十分空寂与宁静,不仅极具美感的建筑让人为之深深着迷,此等极致美好的境界,也让人从繁华的都市回归自然,自觉内心安静平和,大有远离大喜大悲的感觉。
集文物收藏、展览、书院于一体的淡浮院,灰瓦白墙坐落于青山绿水间,古树成林,犹如一副绝妙的水墨山水画。这里既是一处省级森林公园,又是一处文化、休闲、生态的旅游景区。宽阔的视野中,两株古榕之间的后侧耸立着一座三重檐歇山顶的大牌坊,高低错落,气势恢弘;与大牌坊隔着一泓碧水的绿茵草地上,铸着“国运昌盛”的世纪之鼎威武地屹立;大牌坊的右侧山坡,知鱼桥前的喷水柱在阳光下高高喷起;透过牌坊往上看,古色古香的主体建筑随着山势层叠而上,使人顿生高山仰止的庄严感。
来到石牌坊前,见到地上有一处用玻璃罩着的阴阳土,自然形成了一个八卦。据说是淡浮院奠基之初,为立奠基石挖土时,挖出的竟是黑红两色土,沿此上下皆如是。人们认为,这样的两色土就是阴阳交泰之象,按《易经》的说法,就是“天地交泰”,是吉祥之意,不仅留此孔以作为淡浮院的标志,而且还将最高处那座“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命名为交泰殿。
过了牌坊,两侧石级构成的勺形地面,置有一生铁铸成的古鉎牛。有人传说这头古鉎牛就是大家熟悉的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中那只从湘子桥溜走的古鉎牛,被人们寻觅到捞起后置于这里。其实,并非这么回事,这头鉎牛是重新铸造的。当然,不管是仿古的鉎牛还是古鉎牛,按照民俗,都是吉祥物。
拾级而上,从大牌坊登上院殿是三进石阶,在三进的石阶中间,有一块宛如游龙出水的巨幅石雕,长约9米,宽3米,由十几块花岗岩石精雕成老龙头吐水,栩栩如生。来到院殿前是“本心复归于本然”的感觉。抬头仰望,巍峨瑰伟的主殿建筑为重檐出阁,琉璃飞瓦,四根玫瑰红的花岗岩石柱,稳重庄严。主殿正中匾碑“淡浮院”三个馏金大字,用的是“澹浮院”三字。据查,“澹”与“淡”两字相通,而在以往,“淡泊”更多被写为“澹泊”。
从院殿旁门进入后院,见到有个古井,探头一看,十分深邃。这里原来是一处比较大的泉眼,十多年前建设淡浮院时才开挖,开挖不久后,潮州游客李琳小姐姐就在井内发现了水中漂浮的桃花水母,透明的伞顶,粉红色的生殖腺,只有指甲般大,有如落水桃花,是十亿年前生物之遗存,十分珍稀,古人曾将之称为“桃花鱼”。自2007年首次在这口井发现桃花水母后,5年内这种珍稀水母已经现身过4次,每到暮春桃花盛开时就相继出现,这个古井也就被称之,为桃花水母井。
从主殿侧旁的“中国历代书法碑林”长廊拾级而上,就来到了视野开阔的交泰殿前。这里之所以命名为“交泰殿”,一是因为当初在中轴线奠基动工时,人们发现地下的土自然呈现阴阳交泰之象;二是这个殿里有故宫博物院代表文化部赠送的全部清朝国玺印谱,北京故宫的交泰殿,本是中保存皇家国玺大印的地方;三是这个名称还裹含有中泰文化交流的含义,殿中八尊显眼的泰国金佛就泰国国王钦赐的。
交泰殿前正前方的平地上,处于中轴线的位置有一座题为“无”的白石雕像,从正面看,头部中空,从侧面看,俨然是一尊老子像。一般游客对于这座雕塑像的意义总是有所忽略,其实它与淡浮院正是一脉相承,让人悟到了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哲理思维。站在雕像这里,观望到整座淡浮院清净、澄明的空寂美,让人又联想到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的名句“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使人获得了一种立足于“无”而超越“无”,也就是“本心复归于本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