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这一天,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我们潮汕人称之为冬节,把冬至当小过年,过去家家户户都要舂糯米粉做糯米汤丸,如今市场上随便都可以买到现成的,带回家煮熟就可以进食了。
现在从市场上买回来的冬节丸都是包了馅的,有花生馅,也有芝麻馅等等。以前家里做的可都是没带馅的,有馅的不叫汤圆,那叫“鸭母捻”;还有不下汤的,把一块块湿的糯米团投入开水中煮,煮熟后粘上花生糖或芝麻糖吃,那叫“落汤钱”。不过,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冬节有汤圆吃已很不错了。
小时候过冬节的感觉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先是到米店买来限量供应的糯米,浸泡过夜后,用家里的石磨磨成米浆,再将米浆倒入布袋里,用石头压去米浆里的水分,晒干待用。冬至前一夜,吃完晚饭,母亲总会在饭桌上张罗起来,先是将晒干的糯米粉团加水揉搓,然后搓成一条条状,于是几个孩子一齐凑上去,七手八脚把糯米粉搓成大小不一的糯米丸,之后就晾在筛盘上过夜。冬节一大早,母亲就把这些糯米丸下锅,加上同样是供给的红糖和桔子皮,煮成一锅粘稠的冬节丸。
长这么大岁数了,每逢过冬节,总会想起小时候写“吃冬节丸”的作文。潮谚说“吃过冬节丸,就算大一年(岁)。”老师布置作文的时候,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写到,冬至吃丸大一年,过年(春节)拿了压岁钱大一年,每逢生日吃个鸡蛋又是大一年,一年岂不是大了三年(岁)!
大半辈子过去了,如今已是从心之年,再不像小时候那样天天盼着冬节、过年和生日,而是深感岁月不饶人。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有一套处世规则,即“六十不劝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尽管如今人的寿命越来越大,较之古人长寿得多,然而岁数大了就是大了,不得不服老,事事须量力而行!什么老有老的资本,什么老有老的自由,殊不知,人人都有难言之隐,要有自知之明:自然规律要看透,早走迟走都得走,珍惜尚有好身体,过好当下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