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房养老”为何叫好不叫座

(2019-08-14 10:35:31)
标签:

杂谈

“以房养老”为何叫好不叫座

近日从我省的权威媒体中了解到,据省银保监局透露,作为首批四个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广州的“以房养老”项目已承保26户家庭38位老人,共发放养老金692.11万元。每个保户年均领取近12万元,约是2018年广州城市常住居民家庭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的两倍。

“以房养老”的模式有很多,这次推广的是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叫“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简单来说,就是对房屋拥有独立产权、年龄达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抵押房子给金融机构从而获得一定的养老金。在获得养老金的同时,老人仍然可以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老人去世以后,房子归金融机构,升值的部分当然也归金融机构所有。从道理上讲,这种“以房养老”的新生险种,能让老人住在原先住所,生活在熟悉环境,还多了一笔收入,等于给多数老人开了方便之门。

“以房养老”是好事。我国目前主要是家庭养老和政府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单一的养老模式已不能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 当前的养老现状,要求推出新型的养老模式来解决养老问题。以房养老便应运而生,为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可是,这种模式听起来不错,落实却出问题。网上对此的反映,普遍是难以接受:这个政策仅适合有房且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有房有孩子的老人,以后房子要留给孩子;有房没孩子的老人,房子直接卖了一样有钱;没钱没房的老人,连想都不必想。这种模式,不仅老人觉得不划算,银行和保险公司也不乐意。

国外“以房养老”由来已久。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试水该模式,随后欧洲国家、日本、新加坡等国纷纷效仿。上个世纪90年代,“以房养老”传入中国,本世纪初开始在南京,上海等地探索实践,虽总体效果不理想,但已有实践也为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南京推行的是“租售换养”模式,上海推行的是“以房自助养老”模式,北京推行的是“养老房屋银行”模式。及后,还将试点范围扩大至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部分地级市,效果不尽人意。几年来,参保者仅有寥寥98户家庭、139位老人。广州参与以房养老的老人,年龄从60岁到85岁。前期的23户33个老人中,失独家庭2户4人;孤寡(终生未婚、离异或丧偶无子女)的6户6人;丁克的2户4人;丧偶、离异有子女的7户7人;有子女的6户12人。

对很多中国家庭来说,房产就是最大的投资。守着这笔大投资,却苦于手头的钱不够花,无法提高生活品质,这是很多老年人面临的尴尬。要摆脱这种尴尬,以房养老是个选项。但是新模式的陌生,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来自儿女的压力,都让老人们仍然有着种种顾虑,以至于“以房养老”叫好不叫座。

“以房养老”为何叫好不叫座

“以房养老”为何叫好不叫座

“以房养老”为何叫好不叫座

“以房养老”为何叫好不叫座

“以房养老”为何叫好不叫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