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如今,水井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对于当年生活在海南岛近百个农场诸多连队的众多知青来说,水井曾是我们的生活中心之一。尽管离开了数十年,每一个曾经在热带雨林中度过青春年华的知青回忆起往事,总能在记忆深处找到几段和水井及至吊杆取水有关的温馨故事。
当年兵团的芳华岁月中,日日夜夜最不能离开的,就是那口水井。它是生命之水的来源。半个世纪过去了,记忆中还是那么清晰。海南的水井选址比较讲究,凿井难度较大,建造技术也比较精湛。由于是公井,口径都比较大,被称之为阔口井。有的井圈呈圆形,井庭呈八卦形,有的井口呈方形,内壁又呈圆形,井底泥沙松软,井的周围一般都铺有一层水泥地板,两端各有三两级台阶。
这种阔口井大都采用吊杆取水的方式汲水,也就是在水井的旁边竖有一根石柱或木柱,再在柱子的顶端横加上一根细长的竹竿当杠杆,杠杆与立柱的交叉处是支点,支点较短的一端系挂一块石头之类的重物作为平衡,较长的另一端用麻绳系上另一根竹竿,竹竿的一端悬挂一个水桶。当打水的时候,人们用力将石块拉起水桶就自然放入井内;当水桶盛满水的时候,依靠石头的重力就会把水桶提起;随着杠杆一起一落,水桶汲水可以省却不少力气。
吊杆取水这种方式,在潮汕大地的潮阳一带山地,以前也经常见到。潮阳不少地方的农民一贯采用这种古老的取水方式灌溉农田,成为高地农田一种“高射炮”景观,到处吊杆斜向蓝天。有一个传说,上世纪30年代后期,汕头沦陷前夕的一段日子里,日本侵略者曾出动数百架次飞机前来骚扰汕头,那时候,经常对汕头的崎碌片区进行轰炸。可是,他们较少骚扰潮阳一带。据说,日机飞扺潮阳上空时,总以为田间地头架设了无数的高射炮,生怕挨揍而不敢前往。
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江河湖泊的周边或有山泉的地方;水井的出现,使人类活动的范围扩大了许多。吊杆取水这种方式,在书中写为桔槔渗井,是自古以来沿袭的一种原始汲水工具,商代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始采用,春秋时期已经相当普遍,在华夏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种旧式汲水工具虽简单,却使人们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因而一代代传下来。
过去兵团时期各个连队的老老小小基本都是靠水井喝水,水体清澈,口感甘甜,可以媲美矿泉水。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大都有了自来水,人们已很少用井水了。有些水井仍然被保留,则见人们在井墙上凿有耳盆,以便于通过管道直接抽取井水,吊杆取水这种方式既费力气又不太雅观,也像曾经十分普及的茅草房一样,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