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019-06-11 10:50:12)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是人们时常挂在嘴边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每每做一件事,人们总是运筹帷幄,深思熟虑。有些时候,大家掌握到的情况都差不多,考虑到的问题都差不多,社会人脉都差不多,付出的精力也都差不多,然而,有的人总是水到渠成,有的人却是四处撞壁,于是,人们总把谋事不成看成命运不济,归咎于老天不眷顾。

现代社会有一句话,一件事情能否谋划成功,取决于智商的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取决于情商。由此延伸,也可以这样说,除了特定的客观因素外,谋事在于智商,成事在于情商。

一件事情谋划之后,不仅仅是看谁的筹谋高低,更多的,要看谁的情商更稳定。情商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情绪智慧”或“情绪智商”,也可称为“情绪智力” 。这种情绪智力,是由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这五种特征构成的。只有情商比较稳定者,才能将掌握到的情况,考虑到的问题,连同既往的经验,固有的智慧,甚至不为人知的潜能,都调动起来,达到成功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上,还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好情商胜过高智商”。一个人的涵养程度,一个人对人对事的包容程度,决定了一个人所能抵达的高度。智商决定了这个人思维的下限,情商则决定了这个人思维的上限。可以说,情商是一个人硬实力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什么是好情商呢?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老子,在他撰写的文化名著《道德经》中阐述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现代人如果做到了,就是好情商。这段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来到一百多年前,“晚清中兴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一句“三不争”的至理名言,与老子的“四个不”很合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定力,有情商,高情商。

张之洞平生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主办洋务运动,大力发展近代教育事业和军工重工业等。如今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和三江师范学堂,就是他一手创办的,连一代伟人也十分器重他: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尽管位高权重,业绩非常显赫,张之洞的一生,为人却十分低调。他在世七十多年,没有给后人留下太多的名言慧语,曾经说过这个非常经典的“三不争”理论,却是裨益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张之洞的“三不争”,就是“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人争气。”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争,不是懦弱,不是退却,也不是从权,而是一种人格,一种胸襟,一种涵养,是对人性的透彻分析。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有容乃大。从张之洞的“三不争”,可以看出张之洞的度量与处事风格,显示出张之洞的修养、胸怀和不凡。

人有大志,必有超凡脱俗之定力。张之洞遵循的“三不争”,或许,正是他熟谙了老子的《道德经》,才从中悟出了“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精髓。大凡有志之士,贤达之人,决不会与庸俗之人争利、争名、争气,人的精力有限,一个人倘若成天都关注于争利、争名、争气,肯定就办不成正事,干不成大事了。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