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市滨海大道的财富广场一隅,有一座外墙浮雕着一棵橡胶树的农垦博物馆,这座博物馆还有两个别称,一个是“天然橡胶博物馆”,另一个就是“海垦知青博物馆”。博物馆中,收集了很多当年知青的生活劳动存照,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上世纪70年代初兵团时期10万知青在海南开拓创业时的点滴故事,浏览着这些承载着既往历史的珍贵图片,我们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当年。
今年是兵团成立50周年。半个世纪前的1969年的4月1日,鉴于当时海南处在国防前沿以及备战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将原海南农垦机关及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全部划归生产建设兵团领导管理。生产建设兵团是以垦植橡胶等热带作物为主的屯垦戍边部队,隶属于广州军区和广东省双重领导。1974年6月2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生产建设兵团移交给广东省委领导,恢复农垦体制。为此,运行了5年的兵团体制宣告结束,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知青也从屯垦戍边的兵团战士改称为海垦知青。
5年的兵团时期虽然不长,但留给我们这些知青的,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和道不完的情怀。半个世纪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新中国一段重要而特殊的历史。海南农垦是这段历史的重要发生地之一,在兵团时期的特殊年代,来自汕头的3万名知识青年与全国各地而来的10万知青一起,本着屯垦戍边,开发海南岛,发展祖国橡胶事业的信念,在崇山峻岭的热带丛林中,以天作帐、以地为床,沐雨栉风,风餐露宿,挥银锄,舞大刀,砍大树,烧大巴,挖大穴,栽新绿;在艰难险阻的道路上,用稚润的肩膀,在挑起生活重担的同时,用青春的汗水和殷红的鲜血铸就了连绵数百万亩的胶林田园,在农垦初创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也都有一代人的时代烙印。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是曾经当过兵团战士的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知青生涯,值得怀念的事情非常多。海南这片土地,不仅浸渍过大家的汗水与泪水,烙印着大家的奋斗与追求,而且留下了大家的快乐与苦涩,更萦响着大家的牵挂和祝福。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日子是那么的炽热,又是那么淳朴;生活是那么的艰辛,又是那么的美好;过去了的故事,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难忘。我们献出的是一腔热血,留下的是深厚的情感;付出的是青春年华,收获的是一往无前的坚定意志;我们把人生最美好、最壮丽的青春献给了海南岛3.54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青春年华醮写了历史少有的一页。正是这段短暂的知青经历,让大家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留下了深厚的知青情结。兵团时期的5年间,由于大量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加入,加上对开荒种胶和生产管理的重视,是海南农垦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也是海南农垦橡胶面积扩大最快的时期之一。正是当年的大兵团作战所完成的大开荒任务,为今天海南农垦的390多万亩天然橡胶基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时间过得真快,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了皓首苍颜的古稀老人;当年青春年少的学生娃,变成了两鬓飞霜的银发之辈。在海南农垦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作为曾经为祖国做出不朽贡献的知青群体,已经写进了共和国前进的历史。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芳华;每一个人,都可以让芳华驻留心间。岁月如斯,人生似梦。那些相依相知的日子,无需刻意,无需掩饰,早已被时光刻上了倾心的印迹,温暖了生命中最美的风景。青春里的岁月最美好,青春里的个性最张扬。所有美好的回忆,都湮没在时光的隧道里,埋藏在灵魂的深处。如今已届桑榆暮景的我们,岁月虽然改变了我们的青春容颜,但剥夺不了这段厚重的记忆。海南屯垦戍边这段难忘的岁月,是人生经历中最大的一笔财富,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即使时光飞逝,仍然隔不断这份知青情怀和岁月沧桑,也抹不掉心头这份难以忘却的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