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这一代“海南岛的开荒牛”,自从1969年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大家接踵奔赴海南的荒山野岭屯垦戍边至今,已经整整50年过去了。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不知不觉中,我们也从一个个飒爽英姿的少男少女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岁月是一支神笔,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许多记忆。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被我们的知青歌曲《志在宝岛创新业》。
时至今日,那“南渡江,水流长。海南一派好风光……五指山,闪金光。志为宝岛换新装,豪情满怀献宝岛……”的一句句旋律,总是萦绕心头,听起来十分悦耳。
在“互动百科”的歌曲介绍中,有这么一段话:“这是反映当年海南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的唯一一首歌曲,原来以为是地质考察队员的歌曲呢。曲调旋律优美、抒情,反映出当年青年人志在宝岛献青春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歌曲中的南渡江是海南的一条内河,两岸充盈着南国旖旎风光,歌曲意境与此很协调。”
实际上,许多当年的经历者都熟知,尽管这首歌曲听起来十分亲切,句句叩动心弦,可是,它的初衷并不是歌唱知青的。上世纪70年代初,看过珠江电影制片厂1971年拍摄的同名记录影片就知道,这首歌曲就是从这部轰动全国的同名纪录片中诞生的,由广东省歌舞团演员邝青原唱。此后,歌曲随电影流行开来,因其鲜明的南国风味和优美旋律而经久不衰,在其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并成为当年赴海南知青聚会及相关场合的主打曲目。在今天,要重新看到这部电影并非易事,不过,纪录片上演的翌年,就曾经出版过一本同名的连环画,在今天还可以寻觅得到其中的原委:它描述了1966年9月,由澄海县信宁大队53名贫下中农、知识青年和绣花姑娘组成的澄海远征队,在信宁大队书记郭锦绵的带领下开赴海南岛澄迈县,战天斗地,把荒原变粮仓的纪实故事,催人奋进。
翻开这本1972年出版的《志在宝岛创新业》电影连环画,朝气蓬勃的开荒创业和革命热情扑面而来,他们的创业是极为艰辛的,在那个时候也是极为光荣的。
一一 第11页:“远征队来到海南岛澄迈县福山公社官族山区,面对开阔的丘陵坡地,他们停步路边,豪情激荡,畅谈着安家落户建设大寨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大理想。”
一一 第31页:“他们豪迈地表示,盖了新房,安了新家,就要一代一代战斗在海南宝岛,永远紧跟毛主席,坚定不移地走大寨的革命路。”
曾经有人在《连环画里的澄海远征队》一文中这么描述:澄海远征队在宝岛上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播种潮汕的优良水稻、种植澄海外砂西瓜、养起了著名的狮头鹅、学习掌握栽培和管理橡胶的技术……队伍不断壮大,发展到140多人,创造了晚造水稻,基本农田亩产800斤以上的佳绩,成为当时农业学大寨的先进集体。附近的生产队、解放军生产基地和建设兵团不断邀请远征队农业顾问传授经验。
尽管这首歌曲的初衷并不是歌唱知青,然而,当年奔赴海南岛屯垦戍边的知青始终把它当成自己的歌。在海南岛举银锄、挥大刀的艰辛岁月,《志在宝岛创新业》这首歌曲始终伴随着我们每一个知青沐风栉雨,拼搏奋斗。时光蹉跎,岁月如歌。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时间可以改变许多许多,但冲淡不了这一首歌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凝结在心中的深厚情结。那熟悉的歌词连同曾经的风华岁月,像诗一样品味无穷,像画一样赏心悦目,是人生中的一道风景,是我们生命中最真切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