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汕头城区乘公交车到乌桥头下车,走过乌桥,往左拐入北海旁路,登上观江长廊,就来到了远离都市喧嚣的石篱尾。这里与光华埠的造船厂仅是一江之隔,头顶是连接礐石大桥的金凤西港路桥,右侧是高桩承台T型梁结构的光华桥,左斜对面是风光无限的牛田洋湿地。长廊上绿树婆娑、廊亭处处、凉风习习,江面上不时有觅食的白鹭飞掠,还有一两艘放绫的小舟,江岸边既有三三两两的市民悠然垂钓,也有在中心城区其他地方早就消声匿迹了的拗罾,好一幅恬静生态画卷。
每天不管是上午还是下午,不管是涨潮还是退潮,在石篱尾都可以见到拗罾人手执绳索,将系着渔网的竹竿不时从溪底拉起来,又徐徐放下。倘若有鱼儿刚好游过这张面积达到三四十平方的网罾上面,便会在拉网时被网结兜出水面,拗罾人就会用长柄舀兜将网中鱼虾舀取上来,动作稍微慢一点,鱼儿还会弹跳出网罾。走近一拗罾人,只见装渔获的泡沫箱里,有学名叫鲻鱼的乌鱼,还有鳊鱼和草鱼,一伸手便活蹦乱跳。
拗罾这种有点像守株待兔的捕鱼方式,过去在汕头中心城区的临水处时常可见,现在仅在石篱尾才能见到,别的地方早已不见踪影。一般来说,拗罾的捕鱼规模较小。拗罾的鱼网,四个角被两根架成X型的竹竿的末端捆住,X架的中心点与另一根长竹竿的末端拴紧在一起,并在此处接驳出一根粗绳,作为牵引绳操在拗罾人的手里,捕鱼时,将那根长竹竿的头部顶在岸边底下,拉住牵引绳缓慢放松,让罾网靠着自身的重量慢慢沉入水中去。当一切恢复平静之后,就会有鱼儿从网的上方水中不断游过,拗罾人只要将罾网拉出水面,便会有所渔获。有的罾网网目较细,不管大鱼小鱼,只要有鱼儿游过就一网兜;现在不少拗罾人故意将网目变粗,让不值钱的小鱼网开一面,捕获的鱼儿起码都有巴掌般长。
正在溪水中出没于烟波中的一叶小舟,那是潮汕人称为”抛溪仔”的放绫,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放流刺网。远远望去,只见渔人驾着小舟将系有浮筒和浮标的塑胶丝抖动着放进流水中,这张长长的绫网下部系着不少小铅块,以浮力和重力像一面墙一样立在水中。由于鱼儿随流水游动,撞到渔网上时,就会被网结缠住。渔人随后就会驾着小舟前来拉起绫网,将鱼儿逐一收成。在石篱尾附近的梅溪河上,用放绫渔获的,自然少不了鲥鱼和因鱼肉细嫩多被内地人视为鲥鱼的三黎鱼,还有学名为凤鲚,内地人总将其与刀鱼混为一谈的凤尾鱼。
许多汕头人或许对石篱尾这个地方十分陌生。早期的乌桥岛是韩江支流梅溪河冲积而成的江心岛,人们用石块砌成石堤围起来,也就是俗称的“石篱”。位于乌桥岛西段享祠与北海旁路片区的这处岛角,便被形象地称为“石篱尾”。对于曾经生活在乌桥片区的岛民来说,这里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和不舍的留恋,是值得他们留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