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个城市总有其特有的标志性建筑物,人们称之为地标,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象征。汕头再度华丽蜕变的小公园,虽然仅仅是一座凉亭,却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这座中山纪念亭,记录着汕头先民的生活,沉积着旧汕头的一份文化,刻录着汕头一百多年商业传统拥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看到它,就可以唤起人们对海滨邹鲁这个岭东门户城市的记忆。
一百多年前形成的小公园开埠区,是一座以骑楼街构成的汕头老城。老城中以小公园为中心,呈蜘蛛网型放射状的老街,是以“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一直延伸开来的。这样的格局,在全国的骑楼街中独一无二。那是20世纪20年代汕头老城重新规划时,以法国巴黎的城市格局为蓝本拓展出来的。
“四永一升平”和“四安一镇邦”,构成了旧汕头埠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曾经是旧汕头这座百载商埠最为繁华的片区。“四永一升平”指的是永安街、永和街、永泰街、永兴街和升平路,“四安一镇邦”指的是怡安街、棉安街、万安街、吉安街和镇邦路。关于“四永”的命名,比较好理解,用不着解释。有关“四安”的命名,老辈人都知道,万安寓意万事胜意平安,怡安祈祝怡悦安康,怀安寄意胸怀坦荡安宁。唯有现在已融入万安花园住宅区的棉安,寓意什么,有点说不清楚。有人说,是寓意高棉的华侨平安发财,因为棉安街是侨居高棉(柬埔寨)的几名华侨合资购地创建的;也有人说,棉安街是潮阳棉城人集中的地方,他们抱团购下这条街的房产。两种说法,敦是敦非,都可以认同。
徘徊于“四永一升平”斑驳的旧骑楼群落里,犹如行走在一幅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古地图中。这些多属贝灰结构的老屋,穿越近百年风雨,已是满目沧桑。每条街巷、每个角落都有它沉淀的历史故事。上世纪30年代之前,整个旧汕头埠有大小商行、店铺3000多家,其中,仅“四永一升平”就占据了30%,尤其是永安街商号最多,并且都是大行大铺,做的全都是大宗买卖。老辈人的口头禅中,就有过一句“四永一升平,过去最有银”,由此凭证了“四永一升平”昔日的辉煌。
以前,永安街是粮食栈房一条街,叫米行街,后来不少粮食贸易行兼营其它业务,生意做得很大,做得很杂,这些行铺招牌都是有“号”无“货”,也就是不标明营业内容。永和街头至永泰街一带,是旧汕头埠银业公会及多家银庄所在地,多是“炒港币”的地方。永兴街和永和街一带是银庄、侨批局集中的地方,澄海隆都陈慈黉家族在汕头经营的两百多间铺面,就有很多间集中在这里。永泰街、永兴街主要是做药材业。永泰街还有一家炒赌金银的汇兑公会,好像现在的股票市场一样。永平路和安平路交会处的西北角,过去有一条小巷,叫做永顺街,随着旧城区的拆建,现在已融入“永平苑”,这条街名消失了。民国时期,永顺街被称为鸡仔街,因为这条小巷的街面是鸡苗交易市场。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这条小巷又被称之“舂米志街”,街面两侧都搭着雨篷,雨篷下次第排列着一个个“踏碓”,人们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在石臼一边的杠端安装石杵或木杵,用脚踏动木杠另一端,杠起杵落,舂米成粉。
安平路是1934年建成南生公司之后才辟为马路的,最繁荣的当数布业为主,当时的百货在汕头市有四大家,即南生公司、广发、平平、振源。小家的百货主要在镇邦街一带。老镇邦路如今看起来只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只有几步宽,与安平路平行,东起海墘内街,西止西堤路,跨越海平路。巷虽小,却有很多破落的四五层洋楼,过去聚集着多家客栈,有大金银首饰店、大中药店、华达利3家钟表行,还有中国、民生、岭东三大帽行等,是潮普惠来汕理货的商贩比较喜欢光顾的地方。如今小巷还在,洋楼多坍塌,但当年繁华气势仍清晰可辨。
围绕“四永一升平”和“四安一镇邦”,昔日的汕头埠,还拥有打锡街、打石街、打索街、番薯街等10多条行业性聚合的街道。如今,它们大都连同名义永远在鮀城的地图上消失了。
一一 国平路东侧的打锡街,中间还有打锡一巷、打锡二巷、安锡巷几条横巷,弯弯曲曲的街道里,昔日经营的是名副其实的打锡,俗称“打锡箔”。打锡的作坊,有为活人服务的,出品的锡器,蜚声海内外,多次作为贡品贡献给光绪皇帝。这些锡器几乎都出自人称“打锡颜”的颜姓匠人之手。也有为死人服务的,制作锡箔片,批发给“南金”制作者贴到黄裱纸上,就成了冥钱的元宝纸, 也是大家俗称钱纸的冥币。
一一 国平路东南角的一幢楼房上,现在还可以见到一块“打石街”的巷牌,这道东北西南走向的小巷,过去曾经真的是打石一条街,一幢幢楼房,大都是楼下作坊楼上住人,石匠多是用小平板车或载重单车运载,买来两三块石头就雕雕凿凿起来,打造出小石碓(俗称臼仔)、小石磨、工艺摆件等。
一一 与安平路平行的打索街,西南端起自海墘内街,东北端止于德兴路,这里濒临西堤码头,是船工们很容易找到的地方,它曾经是船舶器材的服务区,主要打造船舶需要的黄麻绳、蔑绳、桨圈,兼营桨砧、帆布、防风灯等船用器具。这道长长的街巷一畔常常被腾出来做工场,因为打索的不需很宽,但需较长。一架人力绞车宽不过一米,一人摇动绞车,一人编绳,一人传送原材料,一组3人。
一一 东起福合路,跨越国平路,西止同平路的雨伞街,一段是旧公园内街,一段是国平二横,是一条专门制作油纸伞的专业街。伞面用纸十分考究,必须选择以桑树皮为原料制成的皮纸。这种韧性极佳的皮纸经过深加工后,能够较长时间承受风吹雨打日晒。伞的支撑骨叫龙骨,是上乘的竹木料做成的,不易变形。伞把也是竹木质的。高级一些的伞,还装有牛角或玉石把手。一把伞可用三几年,破旧了可修补。
一一 在小公园南侧老怡茂饮食店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过去因商行林立而得名叫行街,它是汕头埠最早的富人街。过去,老辈人就有“未有汕头埠,先有行街”一句口头禅。汕头开埠后,汕头商业中心逐渐转移至镇邦街、安平路等处,行街才开始没落。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沦落”为裁缝等行业的作坊,其中最闻名的是“马增太裁缝店”。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行街两侧还有好几个代人写信的摊档。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街口的摊档还挂着“王直臣写字”的招牌。
在小公园的中山纪念亭沿国平路往北约百米,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飘香”小食店。“飘香”的前身是澄海县东墩徐氏敦和公祠。这个徐家祠堂,全称为“徐氏汕头大宗祠一本堂”,是闽粤徐氏联宗合族祠,在汕头埠形成之前就已存在,早于漳潮会馆的汕头知名建筑,是汕头较早的建筑古董。旧徐家祠堂一带,就是旧公园片区。它东西位于国平路和同平路、南北位于旧公园前路和镇平路之间;包括旧公园前路、旧公园内街、旧公园左巷、旧公园右巷。过去这里没有木板厝,也找不到竹篷寮,街道十分宽敞,楼房十分整齐,是汕头旧城区昔时难得见到的长方形格局的豪宅建筑群板块。老辈人称这里是老汕头埠的“地心”。据老辈人回忆,以前的旧公园左巷,居住的多是富商、银庄、西医师;以前的旧公园右巷,多是实业家开设的行铺;以前的旧公园内街,大多为日杂、食杂小商户;以前的旧公园前路,楼房一式砖砌外墙,洋式窗户,都是客属华侨所建,作为酒楼、诊所、鸦片烟馆、住宅租赁用。
处于这片“地心” 腹地上的国平路小学和税务局的宿舍楼,是由以前的谢氏宗祠所拆建而成。当年的谢厝祠,大门朝南临旧公园内街,宽敞的门口埕,齐膝的大门槛,门口有一对大石狮、麒麟照壁、两侧有旗杆墩台,门内插着衙官出巡打道用的“肃静”、“回避”牌匾。一个半世纪前,这座深邃、阴森的城府,就是汕头埠最高的权力机构——清代的“惠潮嘉分巡兵备道” 。
清代“惠潮嘉分巡兵备道” 的西面,是达官、殷商、买办驻地的福安街、乾泰厝内、仙乔里、太古南记私邸、莲溪里;东面就是旧称“老市”的福合埕和长满苍翠茂密红树林的“茭萣地”,再往东,就是茫茫一片的盐埕。现在“八一”市场一带,当时靠近海边,是盐埕之一端,老辈人称之为“盐埕头”。盐埕头曾被称为“虎地”,是执行犯人斩头的地方。民国4年,也就是1915年,汕樟轻便车铁路公司成立,在盐埕头设立轻便车起点站,老辈人把“盐埕头”又改称为“电车头”。当年的轻便车是一种少见的交通工具,用人力推动,利用铁轨惯性运行,似乎称为“轻便车头”比较合适。
在小公园开埠区的西南处,现今的海墘内街一带,老辈人过去称为德记片。在1932年小公园百货大楼建成之前,德记片和镇邦路一带是汕头埠商业最繁华之地,洋杂百货、棉布绸缎等零售商店相当密集,世纪名店南生公司原先也创办于此地。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汕头埠的商业中心才从德记片转移到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徳记片名称的由来,是汕头开埠后,英国人德谪于1862年在现今海墘内街6至14号创办了德记洋行因而得名。以前,德记片除了德记,还有太古、怡和等洋行以及官督商办的航运企业招商局等商贸机构。
德记片是汕头开埠后的商业发祥地,它见证了旧汕头的历史沧桑和变迁。从德记片到小公园,是一个有趣的历史链条。
以前,德记片这些洋行正面,是茫茫的海滩和一大片的枋篷屋,被人们称之为德记前。德记前的范围,大概东起至平路末段、西至镇邦路西侧、南起西堤北侧、北至海墘内街南侧。德记前大棚屋区的棚屋相当密集,里面居住的,绝大部份是潮阳人,也有小部分是揭阳人,主要以苦力为生。当时德记片洋行生意兴隆,西堤至涂坪码头甚多,进港货船到达后货物用千斤吊吊到码头,再由搬运工搬入货栈,德记前的棚户便依赖码头搬运谋生。听老辈人讲过,以前的德记前与汕头的“卖猪仔”息息相关。据史料统计,1876至1898年从汕头运往东南亚的“猪仔”共有151.2万人之多,其中,以英商德记洋行、德商元兴洋行最为猖獗。这些棚屋存续时间比较长,直至多年前一场大火将所有棚屋焚烧殆尽,德记前又被称为火烧地。时至1989年,棚屋区才被尽数拆除。
在德记片东侧,行街和打锡街东尽头那座二进硬山顶建筑的老妈宫与毗连的关帝庙,是汕头开埠前最早的建筑。两百多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老妈宫对面的空地上就建起了老妈宫戏台。老妈宫戏台南面,有一条因招商局而得名的招商路。“浪事多过招商局”这句在过去汕头常常听到的话语,就是对过往招商局旺盛阶段繁忙景象的描述。自从招商局的第一艘轮船“伊敦号”停靠汕头以来,招商局与汕头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招商路的东侧至广州街一带,清代还是海边滩涂,民国年间这里建成一片木棚寮,也就称为涂坪。涂坪南面靠海地段,在清朝末期的1874~1876年间,英国的太古洋行属下的伦敦中国航业公司在汕头建了码头,经营上海到汕头的往返航线,拥有木栈桥、趸船码头3座、仓库50多间。其中以连接趸船码头到岸上仓库的木栈桥最为突出,因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太古栈”。涂坪的东面,在利安路北段,以前有一条番薯街,在上世纪初是颇具规模的“番薯专卖一条街”,生意很旺。
民国十年,也就是1921年,汕头将原来以小公园为中心的汕头埠与新开辟的崎碌及对岸的礐石连合而成汕头市。那时候,现在外马路张园内街以东的地区统称"崎碌",曾立碑书写"崎碌"二字为界。在汕头建市之前,崎碌是汕头埠的边缘化地区,是众多外国人垂涎已久的黄金宝地,与汕头有着不同的区域概念。当时,居住在葱陇一带的人到旧汕头埠的人家串门,总会对人家说“我好久没来汕头”之类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