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汕头“女三胞”10人的桂林一行,今天是最后的一天,游览完象鼻山和日月双塔,下午便启程返汕了。早饭后,离开华星酒店,我们便来到了桂林市区内的象鼻山公园。
来到广西桂林旅游,一定不要错过有名的象鼻山。桂林美丽的山水中,最酷的就是象鼻山。来过桂林,一定要在象鼻山前要照像,这一景点,就叫做“象山明月”,有了这一幅照片,才能炫耀自己来过桂林。
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因整个山形酷似一头驻足漓江边的巨象临流饮水而得名。这处独一无二的风景,是桂林山水的代表。
景区不大,走进二号门,很快就来到了岸边。那个堆放着花卉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石碑,这就是拍照的最佳点。从镜头里看象鼻山,发现它远远比想象中的还雄伟,还美丽。目前尽管正处于秋冬旱季,水位没有雨季高,风景依然与夏天一样,只是不见江上游船如梭往来。河岸边,已见撑着竹筏的渔民正在静待生意,竹筏上的两只鸬鹚懒洋洋的,对熙熙攘攘的游客毫无反应。导游说,距离稍远点观看象鼻山,还能一览
“象汲长波,洞生明月” 的象山全景。不过,我最关心的,却是如何登上象山顶。
象鼻山海拔220米,高出水面55米,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形状好似一只饮水的大象,鼻子伸进水中。它是桂林城的象征,通常情况下,这头大象的身子浸在水中,山林映斜阳,波光粼粼,山的倒影跃然水上,给人一种灵动的意境。今天来到这里,既没有阳光,也没有下雨,只是薄薄一层纱雾,烟雾中,这头大象仿佛在水面缓缓蠕动,更显得格外灵动。
人家都争着在最适宜的地位抢镜头拍照。依我看,拍一两张象鼻山的照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登上象鼻山,在象头上饱览这处甲天下的风光,才是最大的心愿。
象鼻山独特的构造,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过河溪上的一道石桥,就到了象鼻山山脚。象鼻山的两边都有上山的石阶,盘石级而上,山势孤拔陡峭,山岩嶙峋,崖间藤蔓缠绕,山榕依依。沿着竖梯般的石级攀缓而上,气喘吁吁登上象山之巅。山顶小道迂回,树木葳蕤,有枝干虬结的樟树,有留着胡须的小叶榕,有巨人手掌一般的棕榈树,有高大笔直的云杉,有挺拔翠绿的凤尾竹,以及挤挤挨挨的灌木丛,成为一片绿色的王国。绿树丛中,一座喇嘛式实心砖塔耸立平岩石之上,即为普贤塔。普贤塔建于明代,高13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雕有普贤菩萨像,远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
象鼻山顶有一道石块铺垫的小径,沿着小石径绕了一圈,在面南处还筑有一座瞭望台,站在这里,桂林城区鳞次栉比的楼房和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一目了然,还有一道清澄碧绿的溪水穿梭其间,稍远处便是座座青峰。在瞭望台的背面,左下方象鼻山方向的漓江水向北拐了个弯,江面在视野中显得尤其宽阔。
在象鼻山顶刚刚呆了一会儿,山下的老伴就打来电话催促下山。原来,在靠漓江的一面的山脚下,还有一个仿佛刀削出来的长廊,穿过长廊,再穿过一个约5米长的石洞,就到了象鼻与象身之间的大洞,这便是著名的水月洞,水月洞上面有很多摩崖石刻。晴天时,这半圆形的山洞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就像一轮明月。有雾时,水月洞周围白雾缭绕,水里的倒影被白雾遮挡住了,仿佛高挂天空的半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构成“象山水月”
奇观。"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宋代有位叫蓟北处士的游客,以《水月》为题,写下这样的绝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形象地描绘了象鼻山这一美景。
朝着爱情岛的方向赶去。跟小包团出来就得服从大家,不像自由行。象山山腰有一岩洞名曰“象眼岩”,没有时间,去不了。这个岩洞是一个南北两侧互相贯通的山洞,原来是一段不长的古地下河道,它形成的年代要比水月洞还早,是因为地处的部位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这个叫象眼岩的地方,也被大家称之为象眼,是完全贯通的,站在象鼻山底下侧边就能见到这个洞口,好似大象的眼睛,没有寻觅得到,有些许遗憾。
美丽的漓江之水碧波荡漾,环绕着桂林象鼻山,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象鼻山的特别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鼻子,还有象鼻山的岩石。这些岩石表层的纹路很有层次感,悬崖边缘的切缝刚刚好,如果这个悬崖切缝,稍微往前或者往后挪,象身与象鼻都无法形成如此平衡的大象身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