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冒着霏霏细雨和凛冽寒风,我们来到了阳朔镇南侧的马岭镇。马岭镇是桂林市荔浦县所辖乡镇之一。来到这个镇上,主要是观光侗族村寨形态的一个风情园,叫马岭鼓寨。
在广场上,有一些母亲背着孩子的雕塑,或站着,或坐着,或蹲着,但是始终用自己亲手缝制的背带背着自己的孩子。
走进鼓寨的寨门,就要喝一碗拦门酒,喝过这碗酒便是侗家人的朋友了。酒是甜甜的,不烈,就像甜米酒一般的味道。
走进风情园,迎面是一面很大的铜鼓,镀上了一层银色,让人一下子感觉到了这个鼓寨的由来和存在。导游让我们在风雨桥里避雨,请来了一个发髻上插有银梳的侗族阿嫂。据说,侗家姑娘一个重要的标识,就是头上的这把梳子,没有梳子的,依然是“待字闺中”,有了这把梳子的,就是家里已经有了“乘龙快婿”。
马岭镇因所在地山岭分布有如“五马回龙”之势,故而得名。马岭古寨风情园以五千多年的侗族文化历史为背景,以幽静的生态环境、秀美的山水景观和原生态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周边自然喀斯特地貌与农田、果园相结合,远处山景与近处植被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自然风光。
风情园中的风雨桥,与绝大多数的侗族风雨桥一样,都是至少有两层檐的骨架复杂的廊桥。侗族的风雨桥,有的在桥的廊顶上修出数个多层檐的亭阁宝顶,看起来就像是带了鼓楼的长廊,不过马岭的鼓寨看不出有十分明显的鼓楼,反倒是每一处民居都大同小异,宽敞的客厅。
走在风雨桥上,时不时走进侧旁的每一处民居。这里每一处房子,都是新建的,一栋栋大模大样的木楼,房舍都是大块木板大根梁柱拼接垒架着。听介绍,她们原先住在很远的山上,这几年政府实施精准扶贫,在这里给大家建了新的木楼,让他们举村搬迁到这里。老年人喜欢清静,不适应这里,还是住在山上,只有年轻人搬到这里生活。他们现在的土地很少,主要依赖风情园的旅游收入和自己独有的银饰加工技艺过活。
在风情园中,这些新建的木楼比比皆是,层叠错落,并且同一个模式。木楼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阑”式建筑的特色,为两层的干阑式木楼。底层放空,成了吊脚楼。人居於楼上。木楼内空间敞宽大,四面通风透凉。楼中有走廊伸出,饰以雕花栏杆,凭窗四望,景色怡然,悦目赏心。
木楼内的客厅都显得干净整洁,点尘不染,人呆在里面,感觉非常舒服,甚至可以席地而睡。客厅一隅设有火塘,是做饭和待客的地方。听介绍,侗家人做饭还有规矩,柴火要由西方放进,因为传说西方是侗族发源的地方,火种也是祖先从西方带来的。环顾房内,没有高脚的桌椅,都是矮脚几案小小板凳,也许这就是越人“坐皆蹲居”的古俗。木楼还有一特别之处,环绕周身,几乎找不到一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合,实在奇妙。
行走在这个风情独特的鼓寨景区,在风雨桥两侧,看到干活的几乎都是女人,心里暗生奇怪,一询问,经侗家阿嫂挑明,这才明白,原来,侗族至今还过着母系社会的生活习俗,他们的习惯,是男嫁女娶。我们身边这位小徐姑娘,20岁出外来到广东打工,认识了她现在的老公,可人家不叫老公,男的爱上她后,便随她嫁入侗寨,现在小徐姑娘30岁了,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她主外,嫁入的男孩只是在家里打银饰带孩子,挣钱养家还归她。侗寨的男孩子是赔钱货,女孩子是赚钱货。
侗族是女人当家做主的一个少数民族。女孩子到16岁以后,如果看上那个男孩子,就可以去抢回去试婚,一年内觉得不行,还可以退掉。结婚前男孩子要自己打一套银手饰送给女孩,结婚那天男家还要摆三天的酒席请全村人吃喝,所以男孩子是赔钱货。
侗家阿嫂说,侗族还实行试婚制,如果女方满意,男方便可以留下,如果试婚不通过,女方给男方吃一个白水煮鸡蛋,就意味着男方要终身孤独到老,没有人会再娶他。这种女尊男卑的婚俗,还真让人感到有点可怕。
侗族的男孩子嫁出时,不需要准备车子、房子之类,只需要准备好银饰的嫁妆,一对银手镯,一只银梳,一个银盘,一只银壶以及一条银腰带,折算下来相当于现在三万多块钱。以前侗族不准跟外族人通婚,现在可以了。
尽管侗家女人是家业的继承人,她们的织绣技艺仍然挺出色,这是生活里一项必备的技能,她们一个个都是巧手,擅长编织刺绣各种图纹花案,用在衣服上,头巾上。服饰之中,有星月,铜钱形,人形,大鸟形等,每个服饰都有不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