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逛公园后又上市场溜达,见到有一摆地摊贩卖的杂七杂八海鲜中,有一条刚刚上水的鳓鱼,过秤,刚刚一斤重。鳓鱼是洄游性海鱼,俗话说,“三鲳四鳓”,农历四月的鳓鱼是应时海鲜,其味特美,入秋后很难捕到。美食家认为,秋冬季节倘若能够捕到的鳓鱼更加鲜美;于是,人们在大快朵颐之际,给鳓鱼起了个别名,叫“秋不归”。
鳓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体型和鲥鱼差不多,鲜味也能和鲥鱼媲美。将新鲜的鳓鱼洗净装盘后清蒸,会有意想不到的美味。古代文献中,有关鳓鱼的记载不计其数。宋代《雅俗稽言》上有说:“鳓鱼似鲥而小,身薄骨细,冬天出者曰雪映鱼,味佳”。明代《本草纲目》中有著述:鳓鱼“状如鲥鱼小者,细鳞,腹下有硬刺,如鲥腹之刺,头上有骨,合之如鹤喙形,干者谓之鳓鲞”。
有这样一句渔谚:“黄鱼吃唇,鳓鱼吃鳞”。吃黄鱼时,人们必先拿筷子卸下黄鱼的圆唇食之。吃鳓鱼时,喜食的人必先将鳓鱼背上的鳞轻轻刮起,美美咀嚼。新鲜的鳓鱼银白一身,泛着亮光。那圆圆的鱼鳞一片叠着一片,满身全是,闪耀着点点光芒,看上去有点晶莹剔透。人们洗鳓鱼时,不会像其它鱼一样,将鳞去掉,而是完好无损的保留下来。清蒸后,一片片的鱼鳞微微弯曲,上翘,飘逸出银色的亮丽。鱼鳞下有层浅薄的皮层,筷子一刮,连同鱼鳞就脱落下来。不过,当一盘清蒸鳓鱼冒着热气端上来时,却让人感觉,在片片鱼鳞闪光,一副透骨新鲜模样的鳓鱼身上,这鱼的棱似乎有什么特别诱人之处。
海里的鱼,肚子两侧大多数都是柔软的,可是鳓鱼却与众不同,肚皮交汇处有一道弧形所在,这就是鳓鱼的棱。这道棱从头至尾十分硬实,如弦绷一般。支撑这一弧棱的,是镶嵌在肚皮两侧的硬刺,从脊椎斜伸至肚皮的交汇处,像一根根细细的肋骨有序地布排。清代《续通志》一书中说到:“勒鱼(鳓鱼),出东南海中,腹下之骨如锯,可勒,故名。”可知鳓鱼腹部如锯般的弧棱,正是鳓鱼名称的由来。
大家都说鳓鱼的鱼鳞中含有丰富的脂类和鲜味成分,蒸熟后软软的,用筷子一夹,入口即化。于是,揭出连串鱼鳞送入口中,想体味一下传说中的鲜美。咀嚼的感觉,那鱼鳞既有韧性,又有点儿咸味,还很难嚼碎,尝不出什么鲜美之感;倒是尝过了鳓鱼腹下的弧棱,感觉这道棱上的肉,柔柔的,一嚼即化,口感细腻,挺不错。“棱”与鳞”的读音,潮汕话还可辨别,普通话可就同音了。究竟是吃鳓鱼身上的鳞,还是就吃肚子上的棱?正如“带鱼吃肚皮”那样,“鳓鱼吃鳞”虽然得到许多人的认可,“鳓鱼吃棱”也未尝不可;不管是“鳞”还是“棱”,将鱼棱吃下肚子里,自有其美滋滋的理由。
鳓鱼作为近海洄游中上层鱼类,我国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其洄游季节性较强,游泳迅速,对温度的反应敏感。水温低时,它们都在近海水域栖息,水温升高则靠近沿岸活动。每逢春、夏季,它们成群结队地游到河口沿海产卵,形成渔汛。在中国渔业史上,鳓鱼是最早的捕捞对象之一,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山东省胶县三里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曾多次在墓葬中发现鳓鱼骨头,在废坑中还有成堆的鳓鱼鳞片。由此可知,上古时候的古人已在海上捕鳓鱼,不仅活着的时候喜欢吃它,死后还要将它作为陪葬品。如今在潮汕已少见鳓鱼成群,它们大多混迹于云鲥群中。人们用流刺网捕捞云鲥时,随群而来的鳓鱼也难逃网眼。
当零星的鳓鱼偶尔上市场摆卖时,一般人并不留意,也不大当回事。有些精明的鱼贩,将鳓鱼当作鲥鱼卖,尽管没有抬价,总是比较容易脱手。人们去新溪吃海鲜,海鲜店也把鳓鱼当鲥鱼卖,谁也不会猜疑。有一个提法,叫“在海为鳓,入溪为鲥”。何况,鳓鱼不仅味美,营养价值也极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钾、硒等,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大有益处。新鲜的鳓鱼买回来,食法很多,清蒸红烧皆宜,潮汕人习惯上还是以清蒸为首选。清蒸的鳓鱼脂厚肥美、肉质细嫩,鲜美异常。蒸熟的鳓鱼,上锅后一定要趁热吃,冷了的话,就失去了鲜味。清代著名戏曲作家李渔在其经典著作《闲情偶寄》中就说道:“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在初熟离釜之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