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时至今日,拜月仍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每到中秋之夜,潮汕城乡街头巷尾一片热闹。人们在门前、庭院、阳台等摆起桌子,供上水果、月饼,祈求月娘赐福。琳琅满目的水果中,柚子是必备,林檎也必不可缺。这种水果的形象,就像佛像上的佛头,有点神圣,给人的感觉又比较富贵雍容,是一种很不常见,且价格昂贵的水果。
中秋时节,正值林檎上市时期。这种潮汕特有的水果,不仅作为中秋赏月佳果非常适宜,走访亲友时作为送礼赠品更是非常适合。林檎果实为一个包一个紧紧贴合的小果肉相聚组合而成,与中秋阖家团圆的寓意非常贴合,绝对是中秋过节人气佳品之一。
林檎是潮汕名果,学名番荔枝,果肉洁白,如膏似脂,果味清润,冠饴胜蜜。据《岭南杂记》载:“番荔枝大如桃,色青,皮似荔枝壳,而非壳也。头上有叶一宗,擘开,白瓤黑子,味似菠罗蜜。”《植物志》则认为:“番荔枝属番荔枝科,常绿乔木,叶互生,披针形,花绿黄色,果实为多数雌蕊集合而成。供食用,味甚佳。”现在粤东各地及闽南,都有种植林檎,不过,樟林所产的林檎最出名。据《岭南杂记》记载:一位樟林老华侨从东南亚带来一棵林檎苗,种植在樟林荖巷口,现在作为一种地方特产的樟林林檎,全部是这棵树苗的后代。
林檎性喜疏水性能好的沙质土壤和阳光充沛的地方。樟林刚好地处北回归线附近,背山面海,土质优良,阳光充足,雨水均匀,且又是大海浮洲,扒开一米多深的表土,下面便是厚厚的贝壳层,是林檎理想的种植环境。林檎为小乔木,每年清明前后,即生新叶,继而绽蕾开花,花形只有简简单单的三瓣,淡黄绿似鹰爪。夏至即可见果。大暑之后,渐趋成熟。眼下又是一年林檎采摘季节,放眼莲峰山下,324国道西侧和安黄公路北侧,林檎园一个连着一个。园中枝叶青翠茂盛的林檎树,树冠圆广,株高丈余的枝头挂满青翠可爱的果实,颗颗果实浑圆如珠球。樟林生产的林檎果大肉厚,鳞皮鲜艳呈粉绿色,肉质白色如膏似脂,味甜清醇,柔润甘滑,十分可口。这些林檎果从树上剪下之后,须经三几天后才转化为熟果。果熟时甜香四溢,味似蜜甜,无论大小,只要鳞瓣大的,便少核而清甜。这种水果原产热带美洲,由西班牙航海者传到东南亚,然后再经广东传入中国。粤人看到这个表面分成一块块的果子,觉得有点像荔枝,就叫它“番鬼荔枝”,而隔邻的广西人就觉得它像菠萝蜜,于是叫它“假菠萝”;潮汕人觉得它像苹果,于是叫它“林檎”;无独有偶,洋人也有觉得它像苹果的,于是英文名就是Sugar
apple。
小时候,虽说东西非常便宜,到了中秋时节,偶尔得到一个林檎,总是欢呼雀跃。带回家来,还要将其埋在米瓮中,待三几天后果子软软的熟透后才可进食。林檎的吃法不同于其它水果,用手轻轻拧一下果实,如果鳞片有柔软的感觉,按下去会松动,就可以掰开鳞片,吃里面的果肉,然后让核子从口中滑出来。曾经有福建的司机从广东的樟林经过,看见大路边的水果市场很热闹,于是停下来,也跟着买了一篮子林檎回去。到了家里,兴冲冲把林檎切开,想好好品尝。谁知一咬又硬又涩,根本吃不下。好端端的水果,价钱不菲,舍不得扔掉。放了两三天后,林檎变得软绵绵了,本来就可以进吃,他却以为烂了,给扔了,边扔还边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