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上午,我们几人自驾车来到了汕头市西北郊不远处的地都镇,在三市交界处的西山附近,找到了一个门面古风古朴的玉简怡园农家乐。一座简朴的木门,连着两片少见的竹门扉和一道竹篱巴,门的对侧,就是一座繁茂的老榕树,榕树浓荫遮蔽之下,见到了一群久违了的黄牛,让人顿时萌生了渴望回归自然,祈盼田园生活,重拾乡村生活的情趣。
这个“玉简怡园”依一座较大的池塘而建,池塘的后侧又见到一株老榕树,榕树下是两个垒砌不久的土窑,那是供烧窑鸡之用。临水一侧建有一座敞廊,敞廊的对侧是农家厨房,池塘中间还有一个打氧的喷泉,成为池中一景。敞廊与厨房马蹄形的中间便是餐厅。坐在餐厅里环眼一扫,似在水乡,别有一番情趣。更具情趣的是,由于三伏天酷阳高照,气温特高,“玉简怡园”的主人便将池水抽上餐厅的屋顶淋洒,降温的水流沿着屋檐形成水帘挂下,加上餐厅里空调的作用,人在餐厅里享用农家宴,隔着一层纱窗,宛如见到了“东边日照西边雨”的美景。
如今,居住在钢筋水泥混凝土丛林中现代的都市人,更多的是对于自然环境的关心,对于回归自然,贴近原始自然环境,过上淳朴生活方式的渴望之情。许多人都将羡慕的眼光投向了昔日曾经不屑一顾的乡村,重新开始对乡村生活方式感到好奇或向往。陶渊明笔下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再次捡拾和重新诠释。一顿午餐,那蒸玉米、蒸地瓜、竹笋炆鸭、白斩鸡、炒生菜等,恰好满足了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嗜好。
一顿饭过去,闲暇品茶时,悠然想起,过去在乡野间,经常可以看到人与黄牛在一起的情形。在主人的喝下,它们默默地行走于乡间蜿蜒曲折的小路上,有的还拉着沉重的车子,一步又一步行走在亘古不变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田野上,它们始终背负着沉重的木轭,犁与耙几乎形影不离。每当耕田耘地时,系在犁耙上的那根绳索,总是深深地勒入脊背中。主人汗流浃背时,黄牛也已气喘吁吁,它们仍然艰难地爬行在田间地头上,从来没有见过有什么怨言,只是执着地践行着自己的默默奉献,这就是黄牛所具有的善良、忠厚、实干的品行。
饭毕,离开玉简怡园时,一场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在雨中,这群黄牛依然沐浴在榕树下。望着它们,心中又浮起了一番感慨:岁月流逝,随着社会生活的演绎,那些作为农民劳作伙伴的黄牛逐渐消匿,在潮汕乡野中早已很难见到它们的踪迹。真没想到,今天在西山这里还能见到这么多的黄牛,而且正悠闲地卧躺在榕荫下。如今,耕耘再也用不着它们,也许某一天,城市的餐桌会成了它们灵魂的归宿。然而,历史终归是历史,甚嚣的烟尘,无法遮蔽它们曾经的光辉,史迹中,仍会留下它们那吃苦、耐劳、奉献的深远内涵,以及勤劳、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
















